諸葛亮知道以後,很不以為然。他問劉備,張裕犯了哪一條法律,一向對諸葛亮言聽計從的劉備隻回了八個字:
“芳蘭生門,不得不鋤!”
意思是芳美的蘭花生長在家門口,不得不把它鋤去。實際上張裕就是為這一張嘴惹的禍,和死在黃祖手中的那個禰衡極其相似,都是嘴巴不饒人,結果丟了腦袋。
這個故事中值得注意的還有那個告密的人。張裕以為私底下的話不會傳出去,誰料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可見在說話時一定要慎重,不要為了顯示自己就一味地大發高論。
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這樣一種自視頗高的人,他們銳氣旺盛,鋒芒畢露,處事則不留餘地,待人則咄咄逼人,有十分的才能與聰慧,就十二分地表露出來,而且偏偏要表現在嘴上,但這種人卻往往在人生旅途上屢遭波折。
唐代的杜審言,字必簡,是杜甫的祖父。唐中宗時做修文館學士,為人恃才自傲,曾對人說:“我的文章那麼好,應該讓屈原、宋玉來做我的衙役,我的字足以讓王羲之北麵朝拜。”杜審言有些太自不量力了,所以被後世的人們所嘲笑。這樣驕傲自誇隻能是顯出了他的見識短淺,並沒有人認為他的才能真的有那麼大。如果他不過分吹噓,還可能憑才能贏得大家的尊重。
5.看清楚自己的身份
職場與官場一樣,都特別注重身份這兩個字。總經理有總經理的工作,秘書有秘書的責任。在工作中一定要明白自己的身份和位置,然後才能正確地與其他人交往,正常開展工作。如果看不清自己的身份,盲目認為自己是個人物,應該受人高看的話,等待你的一定是壞結果。這種情況,古今都不罕見。
清乾隆五十一年,台灣爆發了林爽文起義。台灣總兵柴大紀奉命鎮壓,但林爽文兵多勢眾,在他的猛烈攻勢下,官兵潰敗,柴大紀無奈,隻好退守府城。
清廷幾度增兵,都無進展,直到派出統帥大將福康安、前鋒悍將海蘭察後,局勢才逐漸安定下來。
沒多久,福康安率軍與柴大紀會師,柴大紀見了福康安隻是請安,並沒有行跪拜大禮。
柴大紀之所以隻請安、不跪拜,是因為自己剛被封為伯爵,爵位與福康安差不多。不過,論職務,福康安還是在柴大紀之上,非僅如此,福康安還是乾隆駕前的大紅人(傳說是乾隆的私生子),向來恃寵而驕。在福康安眼中,柴大紀根本就是下屬,柴大紀沒有跪拜,福康安大為不滿。隻是礙著大庭廣眾,又是勝利歡慶的局麵,當場不便拉下臉來,隻好假裝謙虛。而柴大紀毫無所覺,居然還和福康安並轡入城。按照當時規矩,下屬迎接長官,不得與長官並馬前行。柴大紀連續兩度失禮,更讓福康安認定是有意對自己不恭,便暗下決心除掉他。
福康安一進嘉義城,立即派人密奏乾隆,說柴大紀行事詭詐,奏報不實。乾隆還不大相信,認為隻是因為柴大紀近年升遷太快,可能有些自滿,對福康安稍有失禮,才被參劾,便下諭讓兩人戮力同心,早日將亂事平定,如果因內爭而貽誤戎機,定當嚴懲不貸。
福康安見一奏不成,仍不死心,又一連數度上奏,乾隆一看自己的私生子這麼生氣,覺得問題很嚴重,也開始半信半疑了,便派閩浙總督李侍堯調查奏報。
李侍堯害怕福康安的威勢,便暗中與福康安勾結,誣稱柴大紀違法亂紀,激起民變;在官兵剿亂過程中,又時時掣肘,貽誤不少戰機,這樣一來,乾隆信以為真。叛亂平息後,福康安與海蘭察都加官晉爵,柴大紀反而被革職拿問,最後被處腰斬。
就是這麼小小的兩件事,讓威風一時的總兵官掉了腦袋。雖然柴大紀也功高爵顯,可遇到了皇上的私生子居然不拜,還平起平坐,不死也得少層皮。這就是沒有認清自己的位置所致。
現代也有這樣的人。仗著自己功高,學問大,被這些優點衝昏了頭腦,忘記了自己的位置和身份,做出不該做的舉動,雖然在現代不至於掉腦袋,但是也不會有什麼好果子吃。
薛康海從某重點大學中文係畢業後,分配到某報社擔任副刊編輯。他理論基礎紮實、才思敏銳。參加工作不久,由他編輯發表的不少作品被國內多種文摘類報刊轉載。他自己還勤奮創作,先後在省內外報刊發表了大量作品,引起業內人士的關注。而且,在他的努力下,文藝部開展了不少群眾性工作,均取得成功。由於薛康海越來越受到同事及作者的尊重,影響漸大。部主任慢慢地感到了他對自己的威脅,開始排擠他,對他的合理性建議也不予采納。薛康海不僅多才敬業,而且在事業上具有一定的開拓精神、創新意識。由於和部主任關係的“不妙”,他的一些想法無法付諸實施。於是,他幹脆越過部主任直接和總編輯去談,談他的計劃、設想,希望能得到支持。結果不難預料,他的計劃不但沒能得到支持,還引起了部主任強烈的反感。對於總編來講,在薛康海和部主任之間,他不能不考慮中層幹部的威信、情緒等因素,不能不維護管理階層;再者,越級報告,事實上破壞了正常的管理模式,使總編憂慮不已。
越級報告失敗,薛康海的處境更難了。和部主任關係的惡化,致使他的工作極端被動。無奈,他隻好辭職走人了。
越級報告是職場中的大忌。就算你有一萬個理由。也要慎重考慮,你目前的身份是不是可以去和上司越級彙報和請示。這樣的高調絕大多數隻會引起上司的反感和猜疑。因此說,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道理都是相同的,即認清自己的身份,不要高估自己,才能有所成就,保全自己。
6.把摩擦化為無形
同事之間的關係似乎是職場中最為好處的。大家一起工作,一起上下班,高興了再去吃個飯,看上去其樂融融。不過,一旦同事間發生矛盾,那可就是硝煙四起了。如果一方麵先放下麵子,大度地麵對同事,才能化解危機,更會得到同事的敬佩和真心幫助。
宋代的寇準與王旦同朝為官,王旦為正宰相主管中書省,寇準為副相主持樞密院。兩人性格不合,常有摩擦。一天,中書省有文件送樞密院,不合詔書格式,寇準便把這件事報告了真宗,王旦受到了責備,中書省的官吏也受到了處分,王旦手下的人都憋了一口氣。沒出一月,樞密院有文件送中書省,也違反了詔書格式,中書省的官吏很高興地呈送王旦,認為報複的機會來了。王旦卻叫人送還樞密院。寇準見到退回的文件,十分慚愧,拜見王旦說:“您真是有天大的度量啊。”
王旦與人為善,寬容對待同僚間的摩擦,不僅消除了彼此的隔閡,確保了政壇穩定,而且以自己的高尚情操與人為善,“善”出了政績卓著的一代名相——寇準。
王旦以怨報德,得到了兩相同心的局麵,而同是宰相的文彥博肚量更大。文彥博做宰相時,有一個叫唐介的禦史,向皇帝宋仁宗奏了一本。
唐介,字子方,荊南人,他上奏批評文彥博,說他在益州任知府時,造了一個奇麗的金燈錦,通過宦官拿到內宮裏,獻給張貴妃,然後才得以執政。文彥博與張貴妃的哥哥張堯佐結黨拉派,以便鞏固自己的地位。唐介語言極為直率。宋仁宗發怒,將文彥博叫來對他說:“唐介說這件事是他的職責。至於你通過妃嬪而當上丞相,這怎麼說呢?”於是罷免了文彥博的丞相,讓他任許州知府,後來文彥博再次出任丞相,他首先推薦唐介,對皇帝說:“唐介說我的事很多切中了我的弊病,其中雖然有風聞傳說的誤會,可當時卻是出於對我的愛護,由於他愛之切便責之太深了。”於是唐介被召回,皇帝讓他主持諫院事務,當時人稱文彥博是忠厚長者。下級告發上級,在封建社會這是一種犯上的過錯,下不能犯上,故而唐介被貶。而文彥博卻不去計較這些,他是一個能忍的人。
對於下級的小報告造成的失誤,文彥博居然能如此大度,實在是令人佩服。
別和同事過不去,還包括主動讓一步的做法。這樣不僅能化解局麵,更能讓對方理解到自己的誠意。
姚崇是唐玄宗時期有名的宰相,權傾當朝。在姚崇的同窗之中,有一人深得姚崇的敬佩,名字叫張宗全。為什麼張宗全能得到宰相這樣的青睞呢?那是在姚崇高中秀才後,與張宗全同拜一位老師門下繼續深造,以期將來能考中進士,光宗耀祖。
一次,老師要姚崇與張宗全就某個題目寫一篇文章,兩天之後他要查看。兩位學生下去都精心做了準備,將自認為寫得最好的一篇交了上來。事有湊巧,姚崇與張宗全所寫的內容幾乎完全一樣,觀點也相當一致,這使老師大為惱火。沒想到自己門下兩位最得意的門生敢剽竊他人作品,這如何了得?看到這種情況,姚崇據理力爭,聲明文章絕非剽竊。張宗全作品也非剽竊他人,但為了平息老師的怒火,就對老師說:“這實屬學生不該,前兩天與姚崇兄弟論及此題,姚兄高談闊論,學生深感佩服,遂引以為論。”老師聽到這番話,也知錯怪了兩位學生,就平息了心中怒火。事後姚崇心裏深感佩服,為張宗全的廣闊襟胸所感動。姚崇當了宰相以後,想起張宗全的這件事,向唐玄宗推薦他,唐玄宗親自考核了張宗全之後,深以為信,便封了他一個正三品官銜,專管外藩事務。
可見,低調在同事關係中的作用是多麼的巨大!張宗全就很巧妙地用了這個技巧,在一些較無關緊要的場合中,自己吃些小虧,做些讓步,送個人情給對方,使姚崇記住了這個人情,最後使張宗全獲得了一輩子的榮華富貴。
我們在職場中不一定是為了得到好處,但是至少能緩解矛盾,讓自己躲開無謂的爭吵,把因同事挑釁造成的傷害減小到最低限度。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麵對多年共事的同事,無論他是有意還是無意,都要退一步,這絲毫無損於你的尊嚴,反而更有助於樹立你的形象。
7.失意時更應該低調一點
失意時發牢騷,看上去未免太軟弱了一點。本來失意就是一件心裏不痛快的事,還不允許發幾句牢騷緩解一下心情?如果你這樣想,就錯了。在職場上,失意後發牢騷,會讓上級認為你不服氣,唱高調,會讓下屬認為你沒能力,太軟弱,更會讓同事們站在一邊看你的笑話。更重要的是,失意後發牢騷,故意唱反調不僅於事無補,更會讓別人認為你是一個不知進退的人。
西漢楊惲字子幼,為人重義而輕財,廉潔奉法,大公無私。漢宣帝時擔任光祿勳。太仆戴長樂向皇帝上書告發楊惲,說他心懷不滿。皇帝將他免了官,貶為老百姓。楊惲回家後置辦產業,並治理財產來消磨時光。他的朋友孫會宗給他寫信時說:“大臣被罷免了,應當關起門來表示心懷惶恐,做出可憐的樣子,不應當置辦產業,和賓客來往,在社會上獲得聲譽。”楊惲心裏很不服氣,回信說:“我自己認為我確實有很大的過錯,行動上有欠缺之處,應該一輩子做一個普通農夫。農夫勞作很辛苦,但在年終時舉行祭祀活動,殺牛宰羊,喝酒來犒勞自己。酒醉之後,抬頭望天,手中擊罐,口裏嗚嗚地唱著曲子。”這封信落到了楊惲的仇家手裏,就向皇帝上書告發楊惲,說他生活奢侈,沒有悔過之意,日食這種災象的出現,是這個人造成的。皇帝下命令將楊惲收審,以大逆不道的罪行將他腰斬了,他的妻子和兒女被流放到酒泉。明知道自己的行為造成了皇帝的懷疑和他人的不滿,還不知道隱忍,招搖於世,對別人的勸說不服氣,也是一種不滿意的表示,最後害得自己家破人亡。這是多麼慘痛的教訓。
相比之下,西晉大將王濬就幸運得多。王濬率軍攻滅了吳國,戰功赫赫。不料安東將軍王溶上書,說王濬不聽指揮,要求把王濬交給司法部門論罪,又誣陷王濬攻入建康之後,大量搶劫吳宮的珍寶。
功勳卓著的王濬感到畏懼了。當年,消滅蜀國,收降後主劉禪的大功臣鄧艾,就是在獲勝之日被讒言構陷而死,他害怕重蹈鄧艾的覆轍,便一再上書,陳述戰場的實際狀況,辯白自己的無辜。晉武帝司馬炎倒是沒有治他的罪,而且力排眾議,對他論功行賞。
可王濬每當想到自己立了大功,反而被豪強大臣所壓製,一再被彈劾,便憤憤不平,每次晉見皇帝,都一再陳述自己伐吳之戰中的種種辛苦以及被人冤枉的悲憤,有時感情激動,也不向皇帝辭別,便憤憤離開朝廷。
王濬的一個親戚範通對他說:“足下的功勞可謂大了,可惜足下居功自傲,未能做到盡善盡美!”
王濬說:“這話什麼意思?”
範通說:“當足下凱旋歸來之日,應當退居家中,再也不要提伐吳之事,如果有人問起來,你就說:‘是皇上的聖明,諸位將帥的努力,我有什麼功勞可誇的!’這樣,您就安全了。”
王濬按照他的話去作了,讒言果然不止自息。謊言說一千遍也可能變成真的。並非所有的謠言都能止於智者,眾口鑠金的事情更為常見。王濬以區區幾句話,不僅止住流言避免了一場禍患,更獲得皇帝的信任和謙遜的美名,一舉數得。
當遇到挫折的時候,要忍耐。一是不要隨便發泄不滿,無論是對誰,是親朋好友,還是同事同學,要有涵養,不要遷怒別人。二是對挫折要加以分析。人有不滿情緒是正常的,表明你還有上進之心,能夠看到自己的不足或是比別人高明的地方。這種情緒一任它膨脹下去,勢必危害到他人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是很危險的。
8.讓聚光燈照在上司身上
低調的人不會獨享榮耀,因為自己的成績再大,也是在上司的領導下取得的。這樣的成績再一宣揚,會令別人顯得暗淡無光,讓上司和同事都有一種不安全感。而一個人的低調卻能讓這些人吃下一顆定心丸。
林強某名牌大學畢業,到一家大型報業集團擔當記者,初出道時已鋒芒畢露,才華盡顯,令其上司編輯部主任大感不妙。主任一則恐怕這樣的新人被老總賞識,自己飯碗難保,二則其他同僚亦會輕視他。而另一方麵他又想到該人確實是一位難得的人才,有助報社及個人表現,不能輕易放棄,內心非常矛盾。
林強早已察覺其上司隻是庸才一名,卻不動聲色,一直默默工作。有時遇到大新聞和獨家材料都歸功於主任,主任自然喜出望外,大讚他聰明能幹,極具潛質。
不久,報社副主任請辭,林強在該主任推薦下走馬上任,成為心腹下屬之一,這無疑是平步青雲第一步,旁人皆認為他既能幹,人緣又佳,有大將之風。
人往往被成功衝昏頭腦,在上司麵前可能會顯示卓越不凡,從而漠視上司的存在和價值。切記,他其實就是你走向成功之路的踏腳石,不能隨便踢開,否則後悔莫及。
有人問魏明帝時的楚郡太守袁安:“已故的內務大臣楊阜,難道不是忠臣嗎?”袁安回答說:“像楊阜這樣的臣子隻能稱之為‘直士’,算不上忠臣。作為臣子,如果發現主人的行為不合規矩的地方,當著眾人的麵指出他的錯誤,使君王的過失傳揚天下,隻不過給自己撈個耿直之士的名聲,但這不是忠臣應有的做法。已故的司空陳群就不是這樣,他的學問人品樣樣都好,他和中央機關的高級官員們在一起從來不講主人的錯誤,隻是幾十次地送奏章給皇帝,指出哪些事做錯了,哪些缺點必須改,有批評,也有建議,而別人卻都不知道他寫過奏折。陳群提出意見從不自我標榜,所以後世的人都尊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這才是真正的忠臣。”
看看,生時忠心耿耿,死後想撈個忠臣的名聲都這麼難。不過,這還算是好的,如果不懂這個風頭給上司出的道理,搞不好連命都搭上了。
公元前478年,斯巴達派遣年輕的貴族卡阿尼斯率領遠征軍討伐波斯。
卡阿尼斯與同伴浴血奮戰,很快就奪回了波斯占領的地方,勝利而歸的卡阿尼斯等人受到了人們的熱烈歡迎,勇氣可嘉的卡阿尼斯更是贏得了雅典人民和斯巴達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