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小李才意識到計劃裏應急預案有多重要,在處理現存問題的同時,他又分析了下一步工作可能出現的困難,並製定了應對措施方案,最後他們終於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任務。
由此可見,即使當初的計劃非常周密,在實施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很多新問題,但是通過觀察和對比,可以早點發現錯誤,並予以改正,把失敗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1.保持計劃的連貫性
在調整計劃的時候,一定要防止計劃出現重複和相互矛盾、前後脫節等問題,應當保持整個計劃連貫在一起。當情況有變化時,要對應著變動計劃,整理秩序,保證計劃能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
2.計劃的修訂是一個過程
計劃的修訂不可能一次就完成,它的完善需要在不斷的計劃和實踐的循環中實行,因為外部環境在不停地變化,這些變化使原計劃不再適合在新形勢下發展,所以管理者要根據外部的實際情況改變計劃。
3.修訂後的計劃不可離目標太遠
要明白原計劃的修訂過程不是將原計劃全盤否定,所以要適度地調整,新的方案不能和原計劃背道而馳,更不能脫離原有的目標範圍。調整計劃時,一定要記住不能製訂出一個完全不同於原計劃的離譜計劃,否則將會給整個組織帶來一片混亂。
要點回顧
計劃的總目標不變,但實現目標的進程(航道)可以因情況的變化而隨時改變。管理者就必須經常檢查計劃,重新調整、修訂計劃,以達到預期的目標。
阿羅不可能定律——少數服從多數有變數
阿羅不可能性定理是指,如果眾多的社會成員具有不同的偏好,而社會又有多種備選方案,那麼在民主的製度下不可能得到令所有人都滿意的結果。定理由1972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J.阿羅提出。
假如有一個非常民主的群體,或者說是一個希望在民主基礎上做出自己的所有決策的社會,對它來說,群體中每一個成員的要求都是同等重要的。一般來說,對於最應該做的事情,群體的每一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偏好。為了決策,就要建立一個公正而一致的程序,能把個體的偏好結合起來,達成某種共識。這就要進一步假設群體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夠按自己的偏好對所需要的各種選擇進行排序,對所有這些排序的彙聚就是群體的排序。
阿羅不可能定律是肯尼思·J.阿羅在1951年出版的《社會選擇與個人價值》一書中提出的一個經濟學理論。他的論斷是由數學運算來推理的:如果有兩個以上偏好不同的人來進行選擇,而被選擇的決策也剛好超過兩個,那麼就不可能做出大多數人都感到滿意的決定。
阿羅剛開始的設想是,人類不同背景下的經濟行為,都是在有限的幾個方案中做出的明智選擇。比方說,家庭要從不同的商品組合中做出選擇,企業要從不同的生產方式中做出選擇。換句話說就是把不同的選擇方案進行比較,排列先後順序,然後從中選擇最好的方案。我們來看一個案例,可以對阿羅不可能定律有個立體的思維。
公司有三個員工準備下班後一起去餐廳吃午餐,而公司周圍有西餐廳、中餐廳和日本餐廳。這三個人的口味完全不同,小王喜歡日餐,然後是中國飲食,最不愛吃的就是西餐;小武喜歡的口味分別是中餐、日餐、西餐;小櫻喜歡的口味排列是西餐、中餐、日餐。三個不同口味的人怎麼選擇吃飯的類型呢?
因為意見很不一致,所以他們決定舉手表決,先在西餐和中餐中確定一個勝利者,再在西餐和日餐中找一決勝者。如果大家都根據真實情況選擇,中餐將獲勝,日餐慘敗。但是如果小王不按真實的想法投票,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小王知道其他兩個人的口味,而且他希望結果讓自己滿意,於是第一輪就投給了西餐;第二輪,日餐勝了中餐。於是小王就達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但是這個結果不符合三個人的共同利益,他們失去了選擇大家都認可的餐飲類別的機會。
這個小故事就是生動的阿羅不可能定律,它說明一個問題:因為投票者的私心,在什麼樣的約束下,這個選舉結果都會出現不公平的現象。在上麵的例子裏,小王如願以償吃到了日餐,但是日餐並不是所有人都想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