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領導的人本意識(2)(2 / 2)

(7)具有自信,善於與別人交往;

(8)既能自己滿足,也能接受幫助,兩者能保持平衡;

(9)為了將來,能忍受現在的需要得不到滿足;

(10)善於生活。

一般認為情緒穩定與心情愉快是人的情緒健康的主要標誌。情緒穩定表示人的中樞神經係統活動的協調,說明人的心理活動協調。心情愉快表示人的身心活動的和諧與滿意,表示人的身心處於積極的健康狀態。

3. 行為協調反應適度

心理健康的人,思想、心理、行為以及反應是一致的、適度的。其行為舉止可以為社會上大多數人接受。人的反應存在著個體的差異,毫無疑問,有的人反應敏捷決不是過敏,反應遲鈍也不是不反應,重要的是其反應能力為大家所接受。“從心理健康的標誌來看,能夠自我管理的人一定擁有健康的心理、正常的智力、穩定的情緒、良好的行為反應程度,經受得起大起大落的心理考驗,始終有著對信念的執著追求。”然而怎麼造就擁有健康心理的組織員工呢?

(1)塑造自信心。

一個能夠自我管理的人一定具有堅定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學識與能力可以勝任自己範圍的工作和任務。否則,如果沒有自信心,做事要依賴別人,那麼也就談不上自我管理。自信心不是憑空產生的,自信心根源於人們的學識、過去工作的經驗、工作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之中,因此塑造員工的自信心,除了教導他鼓勵他要有自信心之外,還要從提高他們學識水平、能力和技能水平等方麵著手,從工作中逐步培養其自信心。這樣得到的自信心,才是持久的真正的自信心。

(2)自我心理調節。自我心理調節是指人們在內外條件的刺激下自己的心理因素所處的平衡、情緒安定愉快的位置。一個自我管理的人必須學會自我心理調節的方法,因為在進行自我管理的過程中任何困難都可能產生。組織必須教會或培養員工能夠自我調節心理狀態,使之平時都能保持一個積極向上、愉快的情緒和心態。

4. 對行為進行引導

人的行為一般可分為有目的行為和無目的的行為兩類,其中大部分行為都是有目的的行為,無論是吃飯、穿衣、工作、學習、戀愛、運動等都有一定目的。有時看上去很簡單的行為,本人也未必很注意其目的的性,但這些行為仍有其目的。無目的的行為對一個身心健康的人來說是不行的。

人的行為是在內外誘因的刺激下,並結合個人需要發生的。如果是有刺激而無內在需要,那麼行為不會發生;相反如果光有需要,而外界條件不具備,那麼需要也將會消失。例如員工希望能夠“自我實現”而組織沒有可供他實現的條件,那麼自我管理的行為也就不可能產生。這裏的價值體係是指人的思想情操、道德水準,它一方麵對內外誘因作出判斷,另一方麵對目標實現的可能性、目標的價值、行為方式等作出判斷和選擇。價值體係還是人的行為的驅動力之一,因為一旦人們意識到他所進行的活動的意義和價值,他就會奮不顧身地去工作,當需要與價值判斷一致時,行動的方向、程度、方式等就會進一步確定並進一步強化,從而達到預定目標。不論是達到還是沒達到目標都會給人一種新的刺激。已達到目的會刺激你進一步建立新的目標,而沒達到目的則會刺激你進一步努力或修正目標,這樣構成一個周而複始的循環,這就是人們目的的行為的一般過程。因此對組織員工進行自我管理行為的引導就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麵進行。

(1)價值體係變換

由於人的價值體係主要起著對個人需要、內外資源、目標價值、行為方式等作出一定判斷和選擇的作用,因此,人的價值體係的完整與否、正確與否,對人的行為有重要的影響。變換人的價值觀念,使之樹立自我管理的價值觀念,從廣義上說應是人們行為引導的重要方式之一。

(2)給以合適的內外刺激

所謂合適的內外刺激是指給人適當的能夠激發其自我管理的條件、變化、任務、工作等。如用精神、思想等改變員工的內在需要,或用某一個強刺激使之覺醒,使之開始采取自我管理的行為。誘導性的刺激是一種良好的行為引導方式,能夠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使自己的行為規範化、有序化、有效化。

(3)目標激勵

所謂目標就是未來時期預定達到的結果,對於一個人來說,他並不隻有一個目標,而是有一個目標體係,有學習上的目標,也有工作上的目標,有愛情上的目標,也有娛樂方麵的目標等等。人總是在這個目標體係中根據目標的價值以及現實可能,作出比較判斷,最後作出選擇。目標也是一種行為引導的重要方式,合適的目標能夠誘發人的動機,引導人們的行為方向。現代組織中可以運用目標管理的方式來逐步引導員工學會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