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照本宣科
宋朝釋道原在《景德傳燈錄》有載:“有行者問:‘有人問佛答佛,問法答法,喚作一字法門,不知是否?’師曰:‘如鸚鵡學人語,話自語不得,為無智能故’。”古有“鸚鵡學舌”的典故,其中學舌的原意是模仿別人說話。鸚鵡嘴比喻的是自己沒有主見,別人說什麼就跟著別人也說什麼。就像鸚鵡學人說話那樣,人雲亦雲,照本宣科。
身為一個領導,在聽候上級用語言安排任何任務時,你先是聽他耳提麵命,接著照本宣科地向下屬傳達他的指令,無奈你根本沒有領悟他所言的精神實質,結果鬼使神差地把好端端的話給傳擰了。還有的領導經常拿著別人撰好的講稿,幾乎不做任何準備,就在起身發言時讀起來。但是,照本宣科會嚴重損傷演講人的信譽,原因有三:
1. 照本宣科無法帶來真正的安全感
事先擬好的講稿與即席演講確有不同。後者當然更可信、更有趣味、更顯真誠。念講稿很難做到像平常說話一樣。念講稿時,演講者與聽眾之間幾無目光交流,少見手勢,也缺乏麵部表情,聲音單調。最終,演講者與聽眾建立不起密切關係來。他們可能會不滿意而歸(“真是浪費時間,還不如我自己看!”),心中對演講者的可信度和誠意頓生疑竇。
2. 照本宣科就不能隨心所欲
憑借講稿或細致有加的提綱,常常限製你的靈活變通能力。如果遇到突發意外,就會受害不淺。例如,如果你正參加小組討論,輪到你發言,時間已所剩無幾。這最後一刻再做變通實屬不易。一旦現場提問打斷或話題岔開,念稿者通常很難再整回思路,接著原來的話題講下去。
3. 你的信譽可能會受到損害
不管演講的本意如何,聽眾總是眼見為實。對著聽眾念講稿,很可能令他們感到失望。他們會意識到,你沒有下工夫準備。如此一來,你的信譽可能會受到損害,你要傳達的信息就會化為烏有,你的演講也就毫無效果可言。
成功交流的基石是對演講內容進行組織。如果你的演講組織得井然有序,就能暢所欲言,盡情發揮,其他方麵也會水到渠成。
禁忌空泛說教
有的領導往往容易因為自己地位比別人高,年齡比別人大,潛意識裏有一種優越感,覺得自己比別人有經驗,比別人懂得多,因此往往在談話時容易帶有說教的腔調。
當然,不能完全把說教完全否定,有的時候的確也有正確的忠告,但這些忠告也經常因帶有說教腔而引起談話對象的逆反情緒,而不被接受。既然是要說服教育別人,那麼就該注意如何使別人接受你的意見,所以要力避高高在上、目空一切,而是要拿出鮮明、生動、形象的事例讓別人心悅誠服地接受。
我們見到的說教者常常如此說:“你必須知道我並不是在幹涉你的作為。”“現在我不喜歡講這一類事情。”“我覺得有許多話不得不同你講。”“我也許不應講這些話,可是我想你會明白這些話的好處的。”
其實,說教者說的這些話,應該是在別人接受觀點時,自然而然地從心裏產生的想法。而由說教者嘴裏說出,說得再多也隻是空洞的說教而已,收不到任何效果,反倒惹人生出抵觸情緒。因此,身為領導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避免對下屬空泛的說教。
禁忌喋喋不休
張先生是一家外資企業的中層管理人員,收入在工薪階層中已算是頗為豐厚的了。下班後張先生與人談話就讓人感到他有滿腹牢騷:“我每天生活得真沒勁,實在不願意給外國人做事。”“我現在隻有錢,沒有別的,為掙這點錢一點自由都沒有,幹不了自己感興趣的工作,真是沒意思透了……”隻要這樣的話一出口,他就會滔滔不絕,一個小時都停不了。如果你滿心同情,真心誠意地鼓動他去從事他真正感興趣的工作,去發揮他自己更大的才能。他是絕不會去幹的,而且他又會喋喋不休地給你列出其他工作是如何的有不盡如人意之處,自己有一萬個理由不能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