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純黑色的較量——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的經典配方之爭(3 / 3)

可口可樂市場調查部門緊急出擊,新的市場調查結果使他們發現,在5月30日前還有53%的顧客聲稱喜歡“新可樂”,可到了6月,一半以上的人說他們不喜歡了。到7月,隻剩下30%的人說“新可樂”好話了。

當然作為老對頭也沒有歇著,百事可樂宣稱既然新可樂的口味更像百事了,那麼可口可樂的消費者不如直接改喝百事算了,更是幸災樂禍的宣布4月23日為公司假日。同時立即登出了一係列廣告,批評可口可樂背棄了它的忠實的消費者。這一係列有趣的廣告是這樣的:

一個女孩子站在一個可口可樂的罐子上,顯得很難過。“有誰能告訴我他們為什麼這樣做嗎?他們說過他們生產的是真正的可樂。他們說過他們的產品都是真貨色。但後來他們卻突然變化了。”如今她找到了百事可樂,當她喝了一口後,便馬上把百事可樂認定為“終生喜愛的飲料”。她顯出非常驚訝的神色,並感到非常滿意,她又說:“現在我可明白了。”

第二部是名叫《威爾伯》的廣告片。

威爾伯與他的兩個老朋友坐在城市廣場的長椅上。他在喝可口可樂,他的心情顯然不好。

怎麼回事?第一個朋友問道。

“他們把我喜歡喝的可口可樂改了味道”。

“有點不對勁嗎?”

“要找他們去問問。”第二個朋友插進來說。

“在過去的三次戰爭和幾次災難中,我都一直喝可口可樂,可說這些又頂什麼用呢?”威爾伯嘟噥著,“我弄不明白他們為什麼要這麼改?肯定有什麼重要的原因。”

“當然有重要的原因。”第一個老夥伴邊說邊遞過來一罐百事可樂。

“要找他們去問個明白。”第二個朋友說道。

威爾伯喝著喝著漾出了笑意,恰似第一部片中的豆蔻少女。他找到了答案,“確實有重要的原因。”他說。

第三部仍以威爾伯為主人公:

威爾伯來到一個冷飲櫃,他要一份可口可樂。

“要哪一個?”店員問他。

“就要一份可口可樂。”威爾伯說。

“噢,這裏有好幾種可口可樂。有原來的可口可樂,也就是新可口可樂出現以前的那種。新的可口可樂就是你們習慣於當作老的可口可樂的那種……它是為你們最新改進的可口可樂。除了傳統可口可樂外,它確是正宗的可口可樂。但如今它卻成了新的可口可樂。我說的這些你明白嗎?”

威爾伯顯然不懂。

“你最喜歡哪一個?”他向店員問道。

“這很簡單。”店員說。

同時他遞給威爾伯一罐百事可樂。

第四部時間是未來,發現了一個錯層的牧場,一隻棒球和一把電吉它。考古教授一一予以辯認。此後一個學生又發現一樣滿是灰塵的東西。考古教授將它放入一台機器中,洗去了幾個世紀的塵土。這下人們可看出它是什麼了;一隻綠色的可口可樂瓶子,這是20世紀的文物。“這是什麼,教授?”一位學生邊問邊喝了口百事可樂。教授再一次陷入沉思。“我想不出來。”他說。

這一部作品還在有上百個國家的約2000部廣告片參加的嘎納電影節上,被評為最佳廣告片獎。

永遠的品牌忠誠

到同年6月底,對“新可樂”憤怒的情緒繼續在美國蔓延,傳媒還不停的煽風點火。這個時候,可口可樂立即恢複傳統配方的生產,定名為Coca-Cala Classic(古典可口可樂);同時繼續生產“新可樂”(NewCoke)。7月11日,郭思達率領公司高層管理群站在可口可樂標誌下宣布了這一消息。

美國上下一片沸騰,當天即有18000個感激電話打入公司免費熱線。ABC電視網中斷了周三下午正在播出的熱點節目插播了這條新聞。經典可口可樂的複出幾乎成了第二天全美各大報的頭版頭條新聞,“老可樂”的歸來甚至被民主黨參議員大衛·普賴爾在議院演講時稱為“美國曆史上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時刻,它表明有些民族精神是不可更改的。”

可口可樂在恢複傳統配方的同時申請了1億美元的預算來推銷這兩種可樂,還以降低價格來奪取市場份額。這種大規模的折扣戰術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當月,可口可樂的銷量同比增長了8%,股票攀升到12年來的最高點每股2.37美元,而新可樂的市場占有額降至0.6%,同時下降的還有百事可樂的股票,其跌了0.75美元。

這場新舊配方更換策略被認為是可口可樂對百事可樂最漂亮的一場戰役。這到底是精心策劃的奇招,還是歪打正著,至今仍然是一個謎。但是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可口可樂贏得了這一回合的勝利。

關於“口味挑戰”還有一個小插曲。2003年,美國貝勒醫學院神經學教授們又做了一次口味實驗。這次他們采用了最先進的核磁共振造影儀(MRI)來監測記錄受試者品嚐無記名可樂(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時大腦的活動狀況。

結果顯示百事可樂傾向使大腦的腹側核產生更強烈的反應,而這個區域是大腦產生強化獎賞情感的區域。在實驗初期,選擇百事的受試者喝百事時,其腹側核的活躍程度是可口可樂支持者們喝可口可樂時的5倍。

接下來,實驗組織人員又開始測量可樂的品牌形象影響力。這一回,受試者被告實驗樣本是可口可樂。

形勢隨即扭轉了,幾乎所有的受試者都表示他們更喜歡可口可樂。非但如此,連他們的大腦活動也呈現出不一樣的情形,他們的大腦中區前額葉皮層也有活動。而這個區域正掌握著大腦裏高水平的認知能力。百事卻未能達到相同的效果。當被告知品嚐樣本為百事可樂時,說更喜歡百事的受試者相對要少得多。

這就是品牌的力量。相隔30年的兩次實驗都證明,相比之下,可口可樂並不見得更好喝,然而,在現實世界裏,口味並不代表一切,在人腦這樣一個精確的神經認知係統中,特殊的品牌力量操控了人的味蕾。在消費者內心意識中,對品牌的情感偏好決定了其最後的選擇。產品的好壞並不能最終決定什麼,消費者內心的真實需求往往決定最終的選擇。

現代商業啟示錄:

品牌就是力量

著名的品牌研究專家凱文·萊恩·凱勒認為:“強勢品牌之所以具有較高價值,是因為它不僅有較高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與消費者建立了深度關係。”品牌表征著同類產品之間的差異,它是產品形象的標誌,消費者正是憑借著對品牌產生一種感覺和體驗,幫助其選擇或識別產品。而品牌在更深一層次上則是對人們情感訴求的表達,它反映了一種生活方式、生活態度和消費觀念。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這個:人們在暢飲可口可樂的時候,除了用於解渴外,更多的是可以滿足人們享受美國文化的一種心理體驗。尤其當品牌牽涉到生活的方方麵麵,並對一個國家或民族產生深遠影響時,品牌的擁有者往往會發現公眾甚至比自己還關心這個品牌,品牌忠誠的極致是消費者對品牌產生引以為豪的情感,品牌成了消費者情感的依托。可口可樂推出新口味配方之所以招來社會公眾強烈反對,就是因為老可口可樂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有關研究表明,維持一個現有顧客的成本隻是尋找一個新顧客的成本的1/5.可口可樂公司稱,其銷售一聽可口可樂的銷售額僅為0.5美元,而鎖定一個顧客消費十年可口可樂的銷售額則為500美元,加上此顧客所帶來的其他顧客的消費,銷售額能達到1000美元之多。可見,一種產品若要在市場上謀求生存與發展,必須善於吸引和留住顧客。而要做到這一點,除了產品質量過硬和適銷對路外,在市場營銷中還必須借助於情感訴求,從情感上培養消費者的忠誠度。

在產品時代中,企業的產品是否能被消費者接受,往往取決於企業的生產規模、生產成本、產品質量等因素,那些規模大、生產成本低、產品質量好的企業生產的產品往往比較容易銷售。但今天已進入品牌時代,各個企業的生產規模、生產成本、產品質量已經趨同,產品能否被消費者接受的最主要的因素不再是產品的價格和質量,而是產品的品牌,該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延伸服務。隨著消費者的消費活動由“質量消費時代”逐漸向“情感消費時代”轉變,人們購買商品不再單純為了滿足生活的基本需求,而且還要獲得精神上的享受。所以企業品牌的提升應注意提高產品的文化底蘊、“感情含量”,盡最大的努力喚起和滿足消費者的情感需求。品牌營銷是否能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市場競爭的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