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成長介紹:
柯達:世界電影的奠基者
伊斯曼柯達公司(Kodak,以下簡稱柯達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產品及相關服務的生產和供應商,總部位於美國紐約州羅切斯特市,是一家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的上市公司,業務遍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員工約8萬人。
柯達創始人叫喬治·伊斯曼,在他第一次接觸到照相機時,就忍不住想:照相機能不能做得小一些呢?攝影藝術能否弄得像“用鉛筆寫字那麼簡單”?這些偉大的疑問加上伊斯曼堅持不懈的追求終於給感光業帶來了一場劃時代的革命。
1880年喬治·伊斯曼設計出了優於當時世界上任何其它同類產品的照相幹片。於是開了一家小公司來生產此種幹片,地址位於紐約州羅切斯特的一家商店裏,也就是後來柯達公司的前身。
1881年末,伊斯曼從羅切斯特儲蓄銀行辭職,投入全部精力經營自己的新公司,同時繼續研究簡化攝影術的方法。1883年,伊斯曼發明了膠卷,攝影行業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1886年,小型、輕便,“人人都會用”的照相機誕生了,伊斯曼為它起了一個字母不多,但讀著響亮的名字:“柯達”。1888年,柯達打出了第一個廣告,畫麵上一隻手舉著一架柯達相機,旁邊是伊斯曼寫的自信而自豪的承諾:“你壓下按紐,其餘由我負責。”柯達上市,一舉獲得成功。從此,“人人都會用”這一思想貫徹了整個柯達的經營曆程,如何方便消費者使用相機一直是柯達公司孜孜以求的目標。
隨著柯達照相機的推出,伊斯曼奠定了攝影大眾化的基礎。幾經變化之後,伊斯曼的公司在1892年更名為伊斯曼柯達公司。
在公司成立的初期,喬治·伊斯曼即意識到國外市場的重要性。公司成立五年後,在英國倫敦設立了銷售辦事處。不久在英國哈羅(Harrow)建立了工廠。1896年,柯達公司成為在希臘雅典舉行的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主要讚助商。截至1900年,柯達的銷售網絡已經遍布法國、德國、意大利和其它歐洲國家。此外,日本的銷售辦事處已經在籌劃之中,而加拿大的生產廠隨著加拿大柯達有限公司的成立也已經開始動工建設。
1928柯達推出16毫米彩色電影膠片,讓電影業界從此可拍攝真實生動的畫麵,可以說柯達是世界電影的奠基者。1986,柯達設計全球第一部140萬像素的影像感應器,該技術後來獲美國太空總署(NASA)采納,協助探索火星。
1964年,柯達經過10年的研究,推出了一種“立即自動”相機,這種相機機型更加簡單輕便,易於攜帶;操作簡便,無需測距對光,就能獲得清晰的照片:底片裝卸便利安全。這種“老少皆宜”的照相機上市之初就銷掉了750萬架,一舉創下了相機銷量的世界最高記錄。同年,正值“立即自動”旺銷之際,柯達了解到電子閃光燈設備不夠完善,每照一張相片就得換一個燈泡,於是又於1965年推出使用方便的方型四閃鎂光燈裝置。1970年,柯達為彌補方型四閃鎂光燈離不開電池的缺陷,進一步推出了“新奇X係列閃光燈”。1973年,超小型匣式柯達相機誕生,這種相機方便到可以放在口袋或手提袋裏,而且照出的相片畫麵清晰。這種相機上市後僅3個月在美國一地就銷售了100多萬架,全世界銷量達1000萬架;在台灣,柯達相機的家庭普及率猛增到40%。人們親眼地稱它為“傻瓜相機”。
今天,柯達的生產廠遍及加拿大、墨西哥、巴西、英國、法國、德國、印度、中國和美國。同時,柯達產品通過世界各地的子公司銷往150多個國家。
富士:視覺革命
富士膠片株式會社(以下簡稱:富士)創辦於1934年,發展至今已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影像、信息、文件處理類產品及服務的製造和供應商之一。現任全球總裁兼CEO為古森重隆,總部位於日本東京。截止至2006年3月,合並報表淨銷售額為236億美元,注冊資本3.77億美元,員工75,845名,列2006年度《福布斯》全球500強企業第313名,《財富》全球500強企業第258名。
富士的前身是日本塑料的“膠卷試驗所”。1919年開始研究製造膠卷的技術。1922年開始研究感光乳劑,1925年在積累照相工業的經營訣竅的同時,成立了“膠卷試驗化所”,正式開始研究製造膠卷。
1980年10月在新營業年度開始的時候,富士公司發表並開始進行企業目標“Vision(視覺)——50”計劃,該計劃的內容是:1984年為本公司創立50周年,在此計劃中訂出年度公司及每一位員工必須實現的目標,推進全公司的活動並向一切困難的挑戰,以實現名符其實的“世界性的富士軟片”、“技術領先的富士公司”,使企業成長並強化其體質。
“Vision——50”計劃開始實行之後,公司內的意識進行了革新,生產和銷售大大的提高,其效果一直影響到今天。
經典商戰對決:
影像的世界的奧運大戰
在影像的世界裏,如果把柯達比作稱霸天下的屠龍寶刀,那當今能稱得上倚天劍的,恐怕非富士莫屬。目前柯達公司是全世界最大感光材料生產商,占據著世界傳統影像業的霸主地位,占世界市場的一半左右。而富士成立於二戰後,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有影響力,占據世界的第二位。雙方的產品相似,主要包括民用影像產品、專業影像產品、磁記錄產品、醫用產品四大係列,相互替代性極強,因此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它們生死冤家的命運。
“寶刀屠龍,號令天下;倚天不出,誰與爭鋒?”在全球市場上,從傳統影像業(化學感光業)的黃與綠之戰(柯達與富士感光材料的標誌色分別是黃色與綠色),到數碼影像業的藍與銀(柯達與富士數碼店的標誌色分別是藍色與銀色)之戰,柯達、富士這對神兵利器的交鋒已經持續了數十個春秋,雙方相生相克,勢均力敵。
霸王柯達
1964年,柯達推出了價格低廉的“立即自動”相機,8種機型中,有一半在50美元以下,最低的才13美元。更出人意料的是:在柯達在備受歡迎,銷售直線上升之際,公司宣布:“柯達相機,人人可以仿造。”並把10年的研究成果公之於眾,這種大將風度令人大惑不解。後來人們才領悟柯達的精明:原來,柯達早就考慮到了隨著照相機銷量的增加,膠卷衝印服務肯定會有大量的需求。於是在大家爭相生產“立即自動”相機之時,柯達已將生產能力重點放在了膠卷的生產和衝印上。果然,柯達的膠卷銷量猛增,同時幾乎壟斷了整個衝印市場。“迷你型”相機上市後,柯達又以同樣的方法,降低價格,使“人人都買得起”,結果柯達的膠卷、照相機及相關器材的銷量扶搖直上,盡管愛克發拚力使出密集式供應的老方法,富士、櫻花不借血本降價,但總敵不過柯達膠卷的銷售量,膠片市場上的柯達就像一個讓人畏懼的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