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拖延的失敗就是勝利——Intel與AMD的真“芯”之爭(2 / 3)

作為AMD公司的創始者,傑裏·桑德斯是美國信息產業界極富個性的一個領袖。AMD正是在桑德斯的領導下與Intel公司競爭並擁有一席之地的。AMD公司經營風格中滲透著桑德斯的個性,說其是AMD的旗幟,並不為過。

桑德斯是個天生的銷售高手,在仙童公司主管著美國西部11個州的銷售業務。桑德斯的個性感染力是他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大名鼎鼎的仙童公司銷售經理的主要原因。

1968年仙童公司人事“大地震”,諾伊斯等人另籌資金成立了Intel公司。1969年桑德斯和7位仙童公司的同事成立了AMD公司。和諾伊斯所不同的是,諾伊斯是位科學家,桑德斯是個市場開拓者,所以Intel以技術創新而聞名,而AMD的優勢,在於市場運作和銷售。

在矽穀,年輕的桑德斯因堅持理想、具有冒險勇氣和創新魄力被稱為“狂妄才子”。曾有人評價桑德斯是美國信息業中最才華橫溢的領袖人物,而桑德斯則自認為是個改造世界的人。當初AMD作為一家芯片廠商時就以精益求精而聞名。桑德斯宣稱AMD將使它的產品達到軍用833的水準,這就意味著AMD在研發、生產、製造時要采取比其他公司更先進的水平,做到更細致、更精密。這一點保證了AMD的市場地位和形象。即使是現在,AMD在和Intel這樣的巨頭角逐CPU市場時,它也沒有像Cyrix公司那樣,規避在低價市場,相反AMD主動挑戰高端市場,從K5、K6到K6——2乃至即將出台的K7,新產品和新技術層出不窮,絲毫不避Intel的鋒芒。

在管理上Intel的采用的是智囊團形式,而AMD的管理風格則是以桑德斯為精神核心。AMD公司員工至今還津津樂道於1980年San Jose會議中心舉行的公司晚會上發生的故事。那一次,桑德斯一諾千金,給了一個在抽獎中中獎的員工20年每年1.2萬美金的獎金。的確,AMD在創業之時,沒有像Intel那樣得到充足的資金支持。AMD在創業之時幾乎是白手起家,它的崛起完全是以桑德斯為代表的創業者們努力的結果。

對於兩個公司有種說法:Intel花了5分鍾籌集了500萬美元,而AMD花了500萬分鍾隻籌集了5美元。

Intel創立之初由諾伊斯和摩爾各出資24.5萬美元,並由風險資本家阿瑟·羅克募集了250萬美元投資,輕鬆解決了公司前期的注冊費用。

而AMD就不那麼幸運了,桑德斯去籌集資金,才發現以前在矽穀創造的聲望毫無用處。遊說投資者的征途中,桑德斯的第一站就是阿瑟·羅克,他為這位財神爺準備了70頁厚的計劃書。但羅克隻是說:“太遲了。”桑德斯還苦苦勸說。羅克就說,在他過去進行的所有投資者,那幾次賠錢的項目都是由推銷人員經管的。

公司的起飛完全歸功於桑德斯的堅韌和才能。後來終於有了一個投資班子,但還不夠創業資本150萬美元。他的朋友為此出了力,連Intel的羅伯特·諾伊斯也成為AMD的創業投資者之一。1969年6月20日下午5點鍾截止,必須湊齊這筆最低限度的預定款額。下午4點30分,已有總額為148萬美元,他們反複計算,結果總數還是那麼多。在隨後的20分鍾內,三個人還有兩位投資顧問,都默不作聲地坐著,你瞪我,我瞪你,氣氛令人窒息。正在灰心喪氣,4點55分,一個郵遞員拿著信封進來,裏麵是25000美元的支票。真正天無絕人之路,離截止時刻還差5分鍾,比最低限額還多5000美元,AMD公司正式營業。

思維方式和命運的不同,讓兩個幾乎同時產生的公司逐漸拉開了差距。隨著電子產業,以及互聯網絡的進步,兩個公司都得到了極速的發展,並逐漸成為市場上的主要競爭對手。

從合作拖延到世仇

現在AMD與Intel的關係幾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幾乎翻開IT界的報紙,就能發現兩家公司的訴訟與反訴訟,指責與澄清。其實在Intel與AMD的發展初期,兩家公司還有一段合作期。AMD和Intel在發展過程中可謂相互成全,沒有AMD,就沒有今天的Intel;沒有Intel,更不會有今天的AMD。從AMD總部到Intel總部,開車隻不過十幾分鍾。這樣的鄰居,卻因為市場壟斷與反壟斷的拉鋸戰,從創業一直競爭到現在。

1978年,Intel出產第一顆16位微處理器8086,同時Intel還生產出與之相配合的數學協處理器i8087,這兩種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人們將這些指令集統一稱之為x86指令集,該指令係統沿用至今。接觸電腦比較早的人,一定知道早期的計算機表示方法都是按照X86指令集定義,比如286、386、486.當時各個公司出品的CPU都是一個名稱,隻是打的廠牌不同。

在微處理器發展初期,Intel提出的X86體係處理器遠沒有現在風光,當時IBM和蘋果公司都推出了微處理器產品,在結構體係上互不相同,但性能差距不大。所以當時Intel對於AMD在時常上經常以合作的關係出現,一方麵他們推出的產品和Intel的產品完全兼容,在市場上對其產品銷售有一定影響;另一方麵,Intel也在借助這些公司的產品穩固X86體係的地位。

同時當時,存在著一種稱之為“第二供應商”的製度,也就是大企業在采購時,為了避免單一供應商的潛在威脅,而要求主供應商必須找一家同行,提供相同的產品,即由另外一家企業利用主供應商的專利技術生產產品。在當時IT行業巨頭IBM的脅迫、競爭對手的壓力和AMD的主動要求下,Intel不得不接受AMD為“第二供應商”。

Intel與AMD初期的合作關係,為X86體係地位的建立做出了很大貢獻,隨著286、386的不斷推出,特別是到486的時代,X86體係已經雄霸民用微處理器市場,IBM隻有在服務器市場堅守著自己的領地,蘋果被限製在了某些專業領域維持其獨特的風格。

在這段時間人們對於處理器的品牌概念十分淡漠,當時的消費者隻知道購買康柏的486或者IBM的486,並不關心處理器的Intel還是AMD。Intel憑借標準提出者的身份,一直是新產品的首發者,並且在市場份額上保持著老大的地位。AMD隻能跟在對手背後以完全兼容作為生存的標準,更像是一家生產廠,在競爭上也隻能以低價作為俄日裔的手段,這也是為什麼AMD一直以來跟人的感覺都是一個“高性價比”品牌,其實就是低價產品的美化說法。

但自己的利潤無端被AMD瓜分是Intel難以接受的,於是Intel行動了。Intel推出了386芯片,並徹底拋棄了AMD,使得在技術上一無所長的AMD一下子跌入了深淵。如果按照AMD與Intel雙方在1981年簽署的一份協議來講,AMD則完全有權利生產80386處理器也就是386芯片。但當80386處理器正式上市時,Intel卻突然宣布80386處理器不開放授權,將由Intel獨家製造。AMD公司被Intel出爾反爾的行為所激怒,在雙方談判無效的情況下,AMD在1987年一紙訴狀以行業壟斷為依據將Intel告上了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