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無論是在技術上、財務上、人事管理上,還是在營銷上,要想追趕和超越一家公司還是比較容易的,但是,如果想保住或一直擁有霸主地位,恐怕就很難了。因為,除你之外同行業的所有企業都會對你進行挑戰。尤其是在技術方麵,一家公司不可能涉及到一個行業每個方向的技術創新,因此,被超越總是或早或遲的事情。Intel公司對此深有體會,但是它的“以結果為導向”的競爭理念給他們帶來了轉機。每當一家企業威脅到其發展時,Intel就會運用法律拖住這家公司,而一般公司的實力都不足以維持長期的對峙,這樣就會被Intel公司拉下水。
上述思維在這場訴訟上被Intel發揮到了極致。如果站在Intel的角度考慮,隻要訴訟沒有最終判決,AMD就不能夠生產80386處理器,所以Intel在這場官司上開始極限的運用拖延的戰術,幾乎用盡了所有能拖延的方法大打持久戰。在當時這起反壟斷案件成了社會輿論的焦點,各種複雜的因素不斷的被雙方所爭論。Intel的目的達到了,這起反壟斷案件一直拖延了很久。
Intel給法院提供了大量的材料,致使案件遲遲不能了結。等到法庭最終判Intel敗北時,原先的產品已經不再是市場上的流行產品,AMD的勝訴已經毫無意義。但是,不管怎樣,按照中國式說法,AMD和Intel算是結下了世仇。而當AMD開發出自己的AM386芯片時,Intel公司又把其送上了法庭,理由是AMD非法使用了“386”這個Intel 80386專有的名詞,AMD公司再次受到了重創。雖然後來法院裁決“386”一詞為通用,並非Intel專有,但這已經是1991年的事情了,Intel再一次成功的阻擾了AMD前進的腳步。
AMD與Intel之間的官司從1987年一直拖延到1995年才進行判決,最終AMD獲得了386處理器的生產權利,但AMD在這8年反壟斷的艱苦鬥爭中付出了數千萬美元的訴訟開支的代價以及新品不能上市的痛苦。Intel靠著這場官司達成了自己的目的,贏得了市場份額和經濟收益,為今日的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礎。
同樣的事發生在許多家公司身上。
1987年,Intel公司發現一家叫做ULSI的公司正在製造387處理器芯片。而這樣的產品原本是Intel的專利。Intel公司為了防止同樣的事情不斷出現,立即授命其法律部門展開了對USLI的調查。在調查過程中發現,USLI並沒有侵犯Intel公司的專利,並且USLI研製的產品性能要優於Intel公司的同類型產品。但是,為了保住其芯片領域的霸主地位和在該款處理器上的壟斷利潤,Intel依然以USLI侵犯其專利為由把它送上了法庭。同樣結果,Intel依然敗得一塌糊塗,卻又達到了其目的。
2001年,Intel於美國當地時間9月26日宣布針對台灣威盛科技新增加4項專利訴訟,認為威盛公司的“C3”微處理器和芯片組“P4X266”侵害了Intel公司的8項專利為由在德國、英國和中國(香港)三地同時提起了訴訟。此前,Intel已於美國當地時間9月7日對威盛公司提起了訴訟。當時Intel以威盛公司的芯片組P4X266和P4M266侵害了自己的5項專利為由向美國特拉華州聯邦地方法院起訴了威盛公司。其實,Intel這種做法依然是為了牽製威盛公司的發展。
戰鬥還在繼續
時過境遷,曆史重演,令業界震驚的是2005年6月底,AMD毅然又把Intel告上了法庭,直指對手壟斷行業。AMD列出Intel的主要罪名如下:
一、Intel采用直接現金支付、差別定價和市場補貼等手段,強迫戴爾、索尼、東芝、gateway和日立等主要客戶簽署排它性協議,阻止這些廠商購買AMD產品。
二、Intel采用打折、補貼和提供市場開發基金等手段,強迫其它主要客戶,包括nec、宏碁和富士通簽署部分排它性協議,限製這些廠商購買AMD產品。
三、Intel通過區別對待或威脅利誘等手段阻止客戶大量購買AMD處理器。
四、Intel對best buy和circuit city等主要零售商實行限額製度,要求零售商大量存儲或隻能存儲采用Intel處理器的計算機,限製了用戶選擇的自由。
五、Intel強迫pc廠商和技術合作夥伴聯合抵製AMD產品發布及推廣。
六、Intel非法利用自己的市場壟斷優勢,向行業技術標準和相關產品施壓,給amd的發展製造障礙。
對於這場官司的勝負暫且不論,AMD的這種態度已經說明了一切,不再依靠跟隨對手,不再依靠低價搶占市場,AMD現在要求的事平等,是站在同一賽場上的對手。
AMD與Intel再次針對“壟斷”一事展開了訴訟戰。雖然AMD已經在CPU研發製造方麵變得日益成熟與強大,但大部分整機廠商的市場份額仍然被Intel牢牢地“攥”在手中。雖然AMD充滿了無奈與尷尬,但是此次訴訟事件很有可能重演當年的馬拉鬆長跑。因為AMD公司CEO海克特·魯伊茲表示,預計美國聯邦法院將於明年底對Intel壟斷案做出判決,但在反壟斷這條路上,AMD卻始終沒有放棄過。
現代商業啟示錄:
拖延就是武器
在AMDIntel反壟斷案中,AMD必須獲勝以贏得更多市場份額,從而實現業績增長預期;Intel當然也希望打贏這場官司,進一步鞏固市場壟斷地位。但微軟反壟斷案已經證明,如果Intel能夠繼續維持當前的市場份額,不管是否在法庭上敗訴,它都是最後的勝利者。
AMD同Intel之間的反壟斷糾紛具有一定的戲劇性,同時也曝光了一些芯片產業的內幕。行業專家普遍認為,如果AMD能夠證實Intel強迫客戶簽署排他性協議,阻止或限製客戶購買AMD產品,那麼這一反壟斷案將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但實際上,這一案件的最終結果也許並不會有太大的意義,或者說這種意義要多年以後才能體現出來。
Intel的最大優勢在於時間,對Intel來說拖延就是武器。反壟斷案每拖延一個月,就意味著Intel在處理器市場的壟斷地位又維持了一個月。如果真如AMD在訴訟書中所言,Intel的壟斷行為傷害了該公司的利益,那麼等待反壟斷案結果期間AMD的利益將繼續受到傷害,而且等待的時間可能非常長。
要成為Intel真正的競爭對手,AMD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不管是庭內還是庭外。AMD已經意識到打贏官司但失去市場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因此和從前一樣,該公司必須發揚唐吉坷德的精神,繼續挑戰Intel這個“大風車”。
未來的2006年和2007年,對於AMD來說是非常關鍵的兩個年頭。Intel在移動迅馳技術方麵的巨大優勢地位以及個人電腦在未來的發展趨勢都對AMD不太有利。Intel不斷地攻城掠地,不可一世的凶猛勢頭,正是對AMD生存空間的最大考驗。AMD此時選擇向巨人發起進攻,也是在為生存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