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成長介紹:
三星:品牌增長的極速企業
有人這樣描述三星:現在的三星就是把IBM、Intel、花旗銀行、卡特彼勒(世界最大的工程機械和建築生產商)、安泰人壽保險公司加在一起組成的集團。的確,諸多業務都穩居行業領導地位的三星猶如世界商海中的罕見航母,它的行動和發展時刻聚焦著數千萬豔羨或膜拜眼神的關注。
1938年3月1日,李秉吉以3萬韓元(按當今彙率約為人民幣300餘元)在韓國大邱市成立了“三星商會”,出任三星的第一任會長。三星早期的主要業務是將韓國的蔬菜、水果、幹製魚等出口到中國的北平(現在的北京)及滿洲裏。不久之後,又建廠開始了麵粉和糖的生產及銷售。1948年,李秉吉將三星的辦公地點轉移到了韓國當時的首都漢城市,並成立了“三星物產”公司。三星物產的成立標誌著三星開始正式展開國際貿易業務。在企業氛圍還相對保守的當時,三星讓員工參與投資及利潤分成,並對有功績的員工進行獎勵,三星與眾不同的管理風格開始聞名韓國。
20 世紀60 年代初,韓國政局的動蕩仍舊嚴重影響著社會和經濟發展。三星也因此而經曆了很多困難。李秉吉從韓國技術、勞動力狀況、附加值、出口預期等方麵進行了深刻的分析,他認為電子業是最適合於當時韓國國情的行業。1969年,三星電子正式成立。從三星電子在世界半導體領域的成功來看,他當時再正確不過了。此外,三星還成立了韓國化肥公司,開始追求在幾大主要工業領域擴張並開始成為韓國企業的領導。
70年代初期,三星開始生產電視、錄像機等家用電器並開始進入國際市場。1974年,在收購了韓國半導體公司50%的股份後,開始了三星電子在半導體領域的神話。1978年,三星半導體從三星電子中分離出獨立運營。1983年,三星成功開發了64K DRAM 和VLSI芯片,開始在國際半導體市場嶄露頭角,並日益成為行業領跑進。1985年,三星數據係統公司(即今天的SDS)成立。1986年三星經濟研究所和1987年三星綜合技術學院的成立,促進了三星在電子、半導體、高聚合物化學、基因工程、光學通訊和航空工業等領域的擴展,為集團日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李秉吉於1987年11月19日去世,他的兒子李健熙繼承父業成為三星新任會長。1988年三星成立50周年,李健熙在集團公司的慶典會上宣布了他的“二次創業”計劃,並將三星的發展方向定為做“21世紀世界超一流企業”。李健熙在“二次創業”的過程中,進行積極的業務結構調整,並開始向新的領域拓展業務。為進軍世界五大電子企業,三星在1988年將電子、半導體及通訊公司合並為三星電子。80年代後期開始致力於電子和重工業,建立了它在世界高科技領域的聲譽。
1993年,三星宣布實行“新經營”。這是一場旨在通過從員工個人到整個企業的積極變化來實現從“數量經營”到“品質經營”的轉變、並由此實現世界一流的企業經營革新運動。
三星以“新經營”為契機,運作全方位品質經營和世界頂級戰略,並實施了“選擇和集中”的業務發展策略,對發展不順利或前景不看好的業務及時進行清理,對前景樂觀的業務進行集中的投資,加強研發的力度。例如在品質方麵,三星電子、三星電機等分公司實行了“停線”機製:如在生產流程中發現不合格產品,整個生產線會被停下來,直到問題被解決。為了提高三星服務的質量,三星人力開發院為所有的三星客戶服務人員提供客戶服務的講座。三星旗下的新羅飯店還為三星生命、三星證券和三星信用卡等的雇員提供禮儀培訓課程。
“新經營”對三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新經營”實施過程中,三星通過業務結構、人才培養、產品設計生產、流程控製等多方麵的變革,強化了企業的經營基礎,從而平穩度過了亞洲經濟危機,並獲得了驚人的高速成長,快速步入世界一流企業行列。
2006年在美國《商業周刊》發布的年度品牌價值排行榜上,三星以149億美元的品牌價值位居“2005年全球100個最有價值品牌”第20位。在2005年《財富》全球500 強排名中,三星已躍居第39名,比2004年前進了20位。三星近20種產品世界市場占有率居全球企業之首,在國際市場上彰顯出雄厚實力。以三星電子為例,該公司在美國工業設計協會年度工業設計獎(Industrial Design Excellence Awards 簡稱IDEA)的評選中獲得諸多獎項,連續數年成為獲獎最多的公司。這證明,三星的設計能力已經達到了世界級水平。
索尼:日本製造的品牌神話
日本索尼公司創建於1946年,創建人井深與戰前經營公司東京支店的七位職員共同出資,在被B-29轟炸後的東京,日本橋白木屋百貨大樓的一個房間內設立了“東京通信研究所”。創建時全公司的財產不過是井深口袋裏的金錢而已。
在那個年代能夠吃飽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所以最初他們著手嚐試製作和飲食相關的產品,如電飯鍋、烤麵包機等等,可是製作每樣東西都無法成功。最後,終於出現了第一件商品:電氣座墊,這是一個將電線包在兩片布料之間的產品,在小商店賣得相當好,對剛成立“東通研”來說,是非常珍貴的現金收入。接下來製造的是與現在的SONY比較相關的“短波受信天線”。這個很容易裝在普通調幅收音機上麵,用來接收短波訊號的設備賣得相當好,對未來SONY的發展巨頭正麵的影響。
1948年的某天,井深在日本廣播公司看到了一台美製磁帶錄音機,當時磁帶錄音機還未被日本人所知曉,井深就看到了它未來的市場潛力,立即申請了在日本生產的專利權,可是起初卻幾乎沒有人買他們的產品。
於是井深決定將產品微型化,並斥資2.5萬美元買下了貝爾實驗室研製的晶體管的專利權,終於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袖珍式晶體管收音機,一舉打開了世界市場。井深不斷創新的營銷理念幫助索尼一路領先,於是才有了世界上第一台袖珍式立體聲錄放機、第一台微型電視機、第一台微型放像機等等,才有了“索尼產品永遠是最新的”商界美譽。
50年代,公司創始人井深和盛田昭夫把它改名為“東京通信工業”。
60年代,公司通過激烈的品牌、質量和技術競爭,在電視機行業建立世界級地位,例如,晶體管電視機和單槍三束彩色顯象管技術。
70年代,公司連續以超過年銷售額6%的資金投入產品的研究與開發,開發出包括隨身聽和計算機3.5英寸硬盤等新型電子產品。
80年代,主要投資於娛樂業,例如電影製片公司。
90年代,集團被譽為多媒體行業的領導者;有可能發展成21世紀最具價值品牌。
SONY的由來也有一段故事。SONY創業之初有一個不太吸引人的名稱“東京通信工業”,創辦盛田昭夫與井深大有感於RCA與AT&T這樣的名字簡短有力,決定將公司名字改成四五個英文字母拚成的名字。這名字要用做公司名稱與產品品名,所以一定要令人印象深刻。經過長期的研究,盛田與井深覺得拉丁文SOUNDS(表示聲音之意)還不錯,與公司產品性質相符合。他們將它英語化,受到盛田先生最喜歡的歌“陽光男孩”(Sunny Boy)影響,改成Sonny,其中也有可愛之意,但是日文發音的Sonny意思是“賠錢”,為了要適合日本文化,把第二個“n”去掉,SONY的大名終於誕生。它念起來像英文又不是英文。選用從字典裏找不到的名字,後來證實是先見之明。一來其他廠商絕對不會使用,二來全世界都不會有商標重複的問題。
現在,索尼公司有72家子公司,15萬多員工,在7個國家開設了30多個工廠,索尼公司主要生產電視機、攝像機、遊戲機等1萬多種聲像器材和家用電器,其產品銷往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公司還涉足電影、遊戲等娛樂行業。
經典商戰對決:
兩個神話間的王者之爭
在2004年《財富》全球500 強排名中,索尼位居第32名,三星電子排在第59 名,而在2005年的排名中,三星已躍居第39名,索尼落後三星8位。同時,在美國《商業周刊》發布的年度品牌價值排行榜上,三星以149億美元的品牌價值位居“2005年全球100個最有價值品牌”第20位,而索尼的品牌價值僅為108億美元排名第28位,三星企業排名和品牌價值首次超過索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