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巨型世界的領導——波音與空中客車的改良機之爭(3 / 3)

全麵競爭

空客A300一炮走紅,波音一看大事不妙立即推出757、767與其競爭,沒有先天優勢的空客隻有選擇轉移陣地。為了避免在一條路上困死,空客公司實施了一個全方位的飛機製造計劃:從107座的318型到380座的340型大飛機。

就這樣全麵的戰爭在空客公司和波音之間無聲地進行。

空客首先在性價比上做文章,在同一時期所定的價格上空客始終要比波音低一個檔次。當時就連美國聯合航空公司副總裁福瑞德克布朗斯都說:“一旦你選擇了空客,你就很難舍棄他了,因為空客公司體現了最佳性價比。”一年之內他向空客公司訂購了七架319和兩架320.

在機型上,空客公司很聰明地將自己跟波音公司區分開。以150個座位的320為例,他比波音737寬0.5英尺。這樣每一個位置之間就差不多寬了一英寸。“這一英寸使事情變得大為不同,對一些身裁高大的人來說,不必再蜷縮得那麼厲害了。”空客的宣傳人員這樣解釋。

與此同時,空客公司把飛機設計得更加巧妙、實用。與波音公司眾所周知的一架飛機一個駕駛艙不同,空客公司的駕駛艙是獨立的一艙間,它可以與眾多的飛機機身聯用。讓同一組駕駛員駕駛不同的飛機,這是一個極為大膽冒險的做法。一組飛行員從駕駛A320轉到A330隻需要八天的適應期。而從波音737轉型至747則需要七周。因為這個原因國西部航空公司訂購了36架空客的飛機。

空客公司的銷售人員更是對波音的不足直言不諱。一位空客公司的經理嘲笑波音公司的747——400是“30年前的技術,必將走向衰亡”。另一位則嘲弄100座的717是“發育不健全的死胎”,因為他幾乎是老式麥道飛機的原版翻造。

波音和空客都相信在未來20年裏,空中交通量將以每年5%的速度增長。但是波音公司堅持認為製造空中巨無霸無利可圖,像777這樣的點對點飛行的飛機才最實用。波音商務飛機公司的頭說:“我們已經詳細考慮過市場的需要,任何造大型飛機的計劃都是不明智的。”

空客公司認為波音的聲明充滿著傲慢和固步自封的味道。空客公司A3XXX計劃的項目負責人說大飛機可以減少噪音、汙染以及機場的發展壓力。它隻需要很少的起飛和降落。

現在,空客公司已對全球60家機場進行了大型飛機的起降情況調查。即使未來的A3XX比747要寬10英寸以上,空中巴士公司保證他將與747一樣使用同一類跑道。在空客公司的生產車間,1000名工人正在加班加點地製造A3XX。與此同時,為了保證A3XX有銷路,空客公司頻頻與一些潛在的客戶如美國聯邦航空、英國航空、日本航空接觸。這些公司有足夠的乘客。但最重大的問題是在緊急情況發生時,如何讓555個人盡快逃生。空客公司考慮設計雙層的飛機,增加飛機高度而不是寬度。這樣,空間會大了許多,乘客上下及飛機起降都會容易。

空客公司預測,與波音747——400相比,A3XX-555座的飛機每一個座位的成本會降低15%。A3XX-656座的將會降低25%。

波音再也沉不住氣了,一份雜誌揭露波音公司正在暗暗製造550個座位的大型飛機。但波音公司隻承認這項計劃是個意向。但很明顯,如果A3XX研製成功,波音公司會毫不猶豫地讓747長成一個大胖子。

不管波音承認與否,在大型機市場上,空客已經占到了先機。但會否成為全局勝敗的關鍵,現在還未到分曉時。

乘客滿意空客飛機更寬敞舒適的座位、走廊、貯物空間。

空客的計劃是向市場提供一個從小到大的完整的係列,A300 充滿前瞻的機身截麵尺寸使空客可以從容地改變機身長度,變形出不同的機型,滿足不同的市場。A310 本質上是縮短機身的A300,A330 本質上是加長機身的A300,A340 根本就是四發(四個發動機)的A330.A300 和A310 已經獲得成功,下一步是“抓大放小”、向波音747 把持的大型四發市場發展,還是“抓小放大”、向波音737/757 和道爾9/MD-80 所把持的窄體中型雙發市場發展的路線鬥爭上,德國和法國發生了重大分歧。德國堅持向大型四發的市場發展,法國堅持向窄體中型雙發的市場發展。最後法國利用自己在空客裏的影響,贏得了“抓小放大”,研製150 座級、窄體、單走道的A320 中型客機。德國一怒之下,曾經差點一拍兩散,但是事實證明法國是正確的。A320 計劃剛啟動的1981 年,法航首先訂貨25 架,隨後其它航空公司的訂單蜂擁而來,1985 年美國西北航空公司更是一次訂購100 架,到1987 年2 月14 日首架A320 下線時,空客手裏已經有了驚人的439 架A320 的訂貨,和當年A300時的慘淡情景簡直是天壤之別。為了安撫德國,也為了應付日益增長的訂單,空客在德國漢堡建設了第二條總裝線,專門總裝A320的短機身型A318 和A319.A320 首先在民航機上采用數字電傳操縱和翼梢小翼,是民航機裏劃時代的機型。

A320得到了空前的成功,在這個基礎上空客調轉頭來,進攻四發寬體市場。在首架A320 下線後不久,空客就接連推出A340 和A330,A340 升空後兩個月,空客推出了更為雄心勃勃的555座A380,意圖最終將波音趕下大型民航客機的王座。A380 和波音787 走兩條截然不同的技術、市場路線,世界民航飛機工業的一山兩虎都把自己的命運係在各自王冠的鑽石上,成者功成名就,敗者家破人亡,出不得一點差錯。鹿死誰手,現在還未為可知,但空客的傳奇已經誕生了。

現代商業啟示錄:

無畏創造成功

空客的成功的故事是一個充滿了遠見、毅力、艱險和辛酸的故事。空客的成功不是從等靠要來的,也不是一個天上掉下來的金蘋果。空客早期關於載客容量、航程和機身尺寸的爭論,為日後合理定位起了極大的作用。載客量大,人-公裏的運營成本就低,但要是經常載客不足,成本就急劇上升。航程也是一樣,遠程飛機要有很大的油箱,發動機和機體都相應增大,要使經常按近程飛機使用,這些多餘的結構就是“死重”,對經濟性很不利。A300 的航程和載客量的選擇,就是多方爭論和妥協的結果,最後保證的最大的使用靈活性和經濟性。

空客的故事也體現了協作的力量。為了爭取在航空工業中的生存和發展,西歐各國用“空中客車”係列產品打破美國在大型客機方麵的壟斷。西歐具有較高的技術水平,但各國財力有限。市場有限,不聯合則無法生存,西歐各國廣泛參加了“空中客車”係列產品的研製和生產,產品銷售的成功,促進了參加國航空工業的發展。目前該公司已成為世界大型民航機生產的第二位,這一成功充分證明了西歐聯合的重要意義。

空客的成功不光在於先進和適合市場的產品,還在於富有創意的組織形式和生產過程,更在於大膽和不屈不撓的市場經營。公司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首先,它根據西歐和其他地區空運狀況和發展趨勢,選定載客300人左右的寬體雙發客機A300作為第一步,既有西歐市場作為依托,在其他地區也有良好前景,其經濟效益優於同代的三發飛機和老一代客機。第二步推出A310,采用雙人製駕駛艙和氣動效率高的機冀,據公司自稱,其每座相對直接使用費低於同類客機。第三步推出A320,采用電傳操縱,簡化駕駛艙儀表布置,計算機控製飛行,由於其技術經濟方麵的優越性,產品交付之前就獲得483架訂貨。第四步,A330/340則是為了填補載客250-300人遠程運輸機的90年代市場空白而推出,擊敗了前麥道公司的MD-1l,並提前波音777飛機3年開始交付,牢牢地占據了市場。由上所述,空中客車公司每前進一步,都以技術上超前半代的產品問世,從而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