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同城德比一片火熱——美的與格蘭仕微利之爭(3 / 3)

作為“紫微光”微波爐的惟一生產者,美的微波爐高層十分震怒,認為格蘭仕這種卑劣的惡性競爭行為對美的微波爐公司造成嚴重傷害。美的在《律師函》中指出,格蘭仕的行為嚴重違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之有關規定。美的微波爐要求格蘭仕公司停止所有類似消息在媒體、銷售終端上的傳播,在全國主流媒體上澄清事實,否則美的微波爐將向法院起訴格蘭仕。

4月25日,索要道歉未果的美的正式起訴格蘭仕集團;三天之後,持強硬態度不肯公開道歉的格蘭仕宣布將起訴美的“空調出口中國第一”的虛假宣傳,格蘭仕將“為真正的中國空調出口第一的名譽而戰”,用另一場官司來回敬美的。

接踵而來的“五一”黃金周,對於雙方來說是庭下的另一場戰爭。雙方競爭的焦點集中在價格較高的空調上,除了數百元的返現外,雙方都不惜血本:格蘭仕打出“凡在活動期間購買光波係統送2082元鑽表一塊”的豪華大禮,還將活動名稱取名為“完美(美的)風暴”。美的也不甘示弱,大量的電飯鍋、食神蒸霸、各類餐具等成了購買空調的附送贈品。

當然,此類事件絕不會是終結,接下來的時間裏,“格美之爭”還會有許多波瀾不止的行動出現。

同一時期,一個叫做“反紫聯盟”的組織開始不斷的在新聞報紙上發表文章,“反紫聯盟”的主要觀點是使用紫外線技術有害於身體,並稱中國禁止紫外線家電的日子不遠。而“反紫聯盟”的最大成員就是格蘭仕。格蘭仕宣稱聯合了威力、東洋、東菱等企業成立“反紫聯盟”,LG、鬆下等紛紛響應,在媒體上到處詆毀紫外線技術,致使“紫微光”銷量急轉直下,美的微波爐蒙受重大損失。但隨後經多家媒體調查,東洋、LG、鬆下等廠家高層均表示不知此事,而且表示不排除在適當的時候站出來反擊格蘭仕的錯誤言論。美的不希望出現無謂的爭鬥消耗,便在此事平息後沒再追究。

2004年8月份,格蘭仕卻被曝“爐腔變臉”的誠信危機,但經又格蘭仕查實後是認為,此為美的在背後操縱公關公司在操作。緊接著的9月,雲南兩家媒體刊出借《國標》起草專家之口,直指美的“紫微光”產品的“反紫光波法”文章,網絡上又出現有組織的刊發“反紫”的言論,美的再次“拆招”,發現這些稿件都是格蘭仕提供的。

隨後,美的給媒體傳發了有關情況“說明函”。9月29日,美的以“微波爐製造有限公司”的名義給同城的格蘭仕高層傳發了《美的對於微波爐行業競爭的幾點看法》的“溝通函”,希望結束紛爭。

那段時間“格美之爭”鬧得很歡,雙方的口水大戰涉及對手的方方麵麵,關於對方的產品,關於對方的企業,關於對方的宣傳廣告等等。似乎被對方所稱道的所有東西,都要用口水淹淹才解氣。

資本運作大攪局

“格美之爭”的戰鬥後來繼續延伸,最後發展到在資本市場進行搏弈。

2005年5月20日美的集團下屬企業美的電器對外公布要把全部小家電業務出售給大股東美的集團。沒有想到七天後,斜刺裏殺出個“程咬金”?格蘭仕5月27日高調宣布有意高價收購美的的這部分小家電業務。同時,格蘭仕還上書中國證監會表達自己的收購誠意,請證監會對美的這宗關聯交易給予關注,“並以最有利於中國股市、中小股民的方式進行轉讓”。有人將此事比喻為:原本美的自己“分家產”,卻有“外人”來“攪局”,公開嚷嚷要競買。

美的電器5月20日披露的關聯交易公告雖然內容長達1萬多字,但實際上說明了一個問題:包括熱水器、電風扇、飲水機和微波爐等在內的小家電業務將全部從上市公司中剝離給大股東美的集團,屆時,美的電器的資產範圍將隻包括空調和壓縮機兩塊。

有專業分析人員指出:美的電器之所以出讓小家電資產給美的集團,不是不想做了,而是想做好,從經營角度看,屬於美的內部優質資產的整合。美的小家電業務2004年的虧損可能由於這塊業務還沒有完全整合好,但從2004年情況看,要比2003年好多了;而公司的空調、壓縮機現在做得挺大,如果想充分發揮自身在製冷家電業務的競爭優勢,小家電業務就應該從上市公司拿出來,至少能不給美的電器整體業績“拖後腿”。

格蘭仕在後來的收購運作上表現得非常有“誠意”,其新聞發言人稱“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美的小家電的生存環境和經營策略,即使易手美的集團也不會改變其小家電虧損的現狀,近親結婚並不能挽救美的小家電。”

但美的似乎並不領情,2005年6月20日,在美的集團二樓會議中心舉行的美的電器2005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上,股東代表以高達99.59%的讚成票通過《關於出讓本公司下屬子公司佛山市美的日用家電集團有限公司85%股權的關聯交易的議案》。議案明確表明要把美的電器出售給大股東美的集團。

雖然此次美的對格蘭仕提出高價收購小家電業務的“誠意”並不“領情”,但是,對於擅長策劃營銷事件吸引業界眼球的格蘭仕來說,如果這次收購最終隻成為一場“秀”的話,也達到了它竭盡所能尋求機會宣傳自己的目的。而這種“收購秀”格蘭仕在2004年也上演過,當時格力電器傳出進行體製改革的消息,格蘭仕向媒體稱,有意收購格力電器的國家股股權,但是這件事後來不了了之。

分析人士指出,美的的股東大會通過了決議,格蘭仕似乎沒有機會了。同時因為美的小家電是作為虧損業務從上市公司剝離,不算優質資產,沒有必要公開市場競價,況且本身已按15%的溢價出讓,這種做法也是目前市場上普遍采用的,說得過去。

分析人士還指出,假設如格蘭仕所願,美的小家電需要公開競標買賣,那麼,美的集團肯定要參與,輪番競價、互相提價,對格蘭仕是否爭得過美的集團,尚存疑慮。該人士認為,在資本實力的角逐上,格蘭仕處在不利位置。

當然格蘭仕最終也沒有收購美的小家電。對於格蘭仕這次收購美的小家電的行動,業內更多提出了質疑,認為格蘭仕是側麵為自己的實力進行炒作。不過格蘭仕稱,格蘭仕絕對不是炒作,由於美的小家電中微波爐、電飯煲等很多產品都和格蘭仕重合,整合之後能擴大格蘭仕的產能;美的微波爐等是格蘭仕的競爭對手,收購也就等於客觀上減少了一個對手;對於美的小家電管理團隊格蘭仕也非常看好。

雖然收購未成,但是格蘭仕這個突然殺出的“程咬金”實際上提出的這個收購要求卻引起了業內的思考。國內資本市場著名評論專家水皮就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格蘭仕的這一擊,擊中的不僅僅是美的集團的軟肋,擊中的還是中國股市的一個軟肋,那就是如何規範關聯交易。”

現代商業啟示錄:

超限戰,突破對手藩籬的絕對方法

格蘭仕在微波爐行業,美的在空調行業,幾乎都可以稱作極其強大的巨鱷。而雙方要進入對方的優勢行業,地位就轉變為弱小的黃魚。黃魚要戰勝巨鱷在動物界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但是,在企業界,這個情況就有些不同。企業中,強者並不是強大到不可戰勝,再強的強者也都有其弱點。隻要存在著這麼一個弱點,一切就變得不那麼鐵定,就有了被弱者打敗的可能性。弱者也並不是弱小到隻能失敗,再弱的弱者都有其強項。因為有了這一個強項,就不能說敗局已定,而可以說有了打敗強者的可能性。

關鍵是如何轉化強弱之間的力量對比,如何以弱擊強,找到強弱轉化之間的那個支點,很多時候,我們所有一切的努力,就是要找到這樣的一些支點,它微妙地改變著強弱之間的力量對比,從而讓強與弱之間的關係變得不那麼絕對,達成另一種可能。

那麼,如何去尋找到這個支點呢?美的、格蘭仕都運用了超限戰法。

“超限戰”是什麼意思?

每個人在做某件事之前,都會在自己的麵前劃一條線,認為這個是能做的,那個是不能做的。

即給自己畫了一個圈,製定了一個規則,“不能越雷池半步”。這種規則的根源,要麼來自於社會道德的界限,要麼來自於大多數人的普遍做法。這就是所謂的“傳統”和“規則”。

對付重視規則的敵人,最佳的戰法就是突破規則。超限戰首要的就是打破傳統,打破規則,不給自己設立藩籬,不按傳統的作戰方法去打。

用對手成功的方法去與對手競爭,那無疑是最笨的。要學會擺脫對手,不照對手那樣按部就班去打,方才可能打贏一場營銷戰。

超限戰就是超越一切界限並且符合勝利規律要求地去組合戰爭,是擴大了的“有限”,即超出某一領域、某個方向的固有界限,戰略上集中兵力於某一個點,戰術上在更多的領域和方向上組合機會和手段,以實現既定的目標。

每一個企業家手裏都有好幾張甚至數十張牌,這些牌包括資金、廠房、原料、員工隊伍、技術、戰略、營銷4P之產品/價格/渠道/促銷、公關、廣告等等,如何打好自己手中的牌,是判斷一個企業家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

有的人手中有很多張好牌,結果卻打出了一副臭牌,導致全盤崩潰;有的人手中大部分都是爛牌,隻有一張好牌,卻仍然能夠打出一副絕佳的牌來。

縱觀“格美之爭”的七年對局,無不貫穿著超限戰的精髓戰術。

從口水戰開始,格美之間就不斷演繹著中國營銷界的超常規戰術:挖角、搶經銷商、情報戰甚至是間諜戰,層出不窮。誠如美的所言,這麼多年下來,都不知道是誰先動手了,反正是見招拆招。

誠然,格美之爭備受非議。“夫言行者,以功用為之的彀者也”,生於戰國的韓非子此話說明了,說話辦事,以實際功效為重。格美之間經曆這麼多年的超限戰,至少已經使得兩家企業在思維上已經突破了市場營銷的界限,況且,兩家企業都在競爭中蒸蒸日上,至於其它的,應該就不是那麼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