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行大道 民為本 利天下
封麵
把努力實現人民對未來生活的期盼作為神聖使命,以對法律的敬畏、對人民的敬重、敢於擔當、勇於作為的政府,造福全體人民,建設強盛國家
2013年3月1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與中外記者見麵,並就施政目標、反腐、國家機構改革、中美關係、網絡安全、中國改革、食品安全、環保、中俄關係等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以下為李克強答記者問摘要:
斷腕決心,簡政放權說到做到
凡事想要做成的話,總是要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做出可能的選擇。這次改革方案核心是轉變政府職能,當然也是簡政放權。如果說機構改革是政府內部權力的優化配置,那麼轉變職能則是厘清和理順政府與市場、與社會之間的關係。說白了,就是市場能辦的,多放給市場。社會可以做好的,就交給社會。政府管住、管好它應該管的事。
機構改革不易,轉變職能更難,因為它更深刻。我在地方調研的時候,常聽到這樣的抱怨,辦個事、創個業要蓋幾十個公章,群眾惱火得很。這既影響了效率,也容易有腐敗或者叫尋租行為,損害政府的形象。所以必須從改革行政審批製度入手來轉變政府職能。現在國務院各部門行政審批事項還有1700多項,本屆政府下決心要再削減三分之一以上。
說到政府有錯位的問題,那就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換成市場的手。這是削權,是自我革命,會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覺,但這是發展的需要,是人民的願望。我們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言出必行,說到做到,決不明放暗不放,避重就輕,更不能搞變相遊戲。
用法治精神建設現代經濟、現代社會、現代政府
關於施政目標,可以說中共十八大已經做出了全麵部署,這就是本屆政府的施政目標。在我們離實現現代化越近的時候,遇到的風險和挑戰就會越多。偌大個中國要解決的事很多,如果說主要問題的話,我想:
第一,還是持續發展經濟。可以料想,未來中國經濟環境依然是嚴峻複雜,我們要居安思危,也要處變不驚,保持經濟持續增長,防範通貨膨脹,控製潛在風險,使中國經濟不發生大的波動。
要努力實現2020年的目標,測算一下,需年均增長7%的速度,這不容易。但是,我們有有利的條件,有巨大的內需。關鍵在推動經濟轉型,把改革的紅利、內需的潛力、創新的活力疊加起來,形成新動力,並且使質量和效益、就業和收入、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有新提升,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
第二,是不斷改善民生。也就是說要著力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持續地擴大中等收入的群體。政府要盡力,並且調動社會的力量,保障人們的基本生存權利和人格尊嚴。
第三,是要促進社會公正。公正是社會創造活力的源泉,也是提高人民滿意度的一杆秤,政府理應是社會公正的守護者。我們要努力使人人享有平等的機會,不論是來自城市還是農村,不論是來自怎樣的家庭背景,隻要通過自身努力,就可以取得應有回報。不論是怎樣的財富創造者,隻要靠誠信公平競爭,都可以獲得應有的收獲。
解決這三個問題,也可以說是實現三項任務,還需要有三大保障。一是建設創新政府,依靠改革開放使經濟社會充滿活力;二是建設廉潔政府,增強政府的公信力、執行力和效率;三是建設法治政府,這尤為根本,要把法律放在神聖的位置,無論任何人、辦任何事,都不能超越法律的權限,我們要用法治精神來建設現代經濟、現代社會、現代政府。
推進這三項任務的實現,應該說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好在我的前任溫家寶總理和已經離任的同事們打下了好的基礎,我們對他們表示深深的敬意。我們也堅信,在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領導下,依靠13億人的勤勞、智慧,我們會不斷地走向成功,去實現民族複興、實現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