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喬新江:建設美麗中原 打造生態信陽(1 / 3)

喬新江:建設美麗中原 打造生態信陽

關注

作者:餘維峰

我們將把信陽的發展主動融入中原經濟區建設全局,搶抓機遇,勇當前鋒

2012年,信陽再次榮獲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第四次蟬聯中國十佳宜居城市,加快發展的綜合優勢進一步提升。2013年3月6日下午,全國人大代表、信陽市市長喬新江在河南省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以“建設美麗中原 打造生態信陽”作了發言。《中華兒女》記者對喬新江代表進行了采訪。

《中華兒女》:信陽市素有“北國江南,江南北國”的美譽,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上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具體來說,信陽之美,美在哪裏?

喬新江:很多人到了信陽,有幾個感受非常明顯。一個是氣候幹濕適宜、溫度高低適宜;一個是山青水秀、植被豐富;還有一個就是水好、空氣好,是一個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城市。信陽之美,突出體現在五個方麵:一是信陽之美,美在山水。大別山橫貫信陽南部,淮河橫穿信陽北部,一南一北兩大天然“生態屏障”,造就了信陽“北國江南、江南北國”的獨特環境。全市森林覆蓋率達34.4%,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0多個百分點。現有國家級、省級森林公園9處。飲用水水質、空氣質量在河南省均居前列。“城在山中、水在城中、樓在綠中、人在畫中”是信陽城市的真實寫照。二是信陽之美,美在文化。信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八千年前就有了農耕文明,是中國著名的書法之鄉、歌舞之鄉和中原僑鄉。三是信陽之美,美在茶香。信陽居於中國傳統產茶區的最北端,水光熱同步的獨特優勢造就了信陽茶的優良品質。“信陽毛尖”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信陽紅”是中國十大紅茶之一。四是信陽之美,美在通達。信陽是中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京港澳、滬陝、大廣三條高速,107、106、312三條國道,京廣、京九、寧西和京廣高鐵四條鐵路在信陽境內形成多重交叉,加之淮河航道通過洪澤湖直達長江,明港機場正在建設,完善的立體交通網絡正在形成。五是信陽之美,美在前景。近年來,我們堅持走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路子,初步形成了高端製造、新型建材、農副產品加工和電子信息等主導產業,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進步,城鄉麵貌發生了顯著變化。當前,我們正搶抓中原經濟區建設機遇,持續求進,務實發展,積極作為,著力把信陽建成鄂豫皖三省交界區域性中心城市、國家級農村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和現代物流樞紐、中部地區承接東南沿海產業轉移的重要基地。

《中華兒女》:信陽市連續四屆蟬聯“中國十佳宜居城市”,在建設宜居城市上有哪些好的經驗和做法?下一步還有那些新追求?

喬新江:優越的自然條件決定了信陽非常有條件建成現代意義上的“宜居城市”,但宜居不隻是要有好的自然生態,還要有好的經濟生態、社會生態,給老百姓提供更和諧、更幸福、更宜居的生活環境,讓他們都能夠安居樂業。我們遵循自然規律,著力保護生態環境。始終把生態優勢作為事關信陽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優勢、最大潛力和最大競爭力,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圍繞淮河源國家重要生態功能區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先後實施了生態環境保護項目,有力推動了信陽生態建設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同時,我們大力實施“藍天碧水”工程,將南灣湖治理納入國家17個重點湖泊生態保護項目之一,並通過10年不懈努力,於2009年通過了《河南省信陽南灣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實現了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搶抓戰略機遇,著力發展生態產業。我們立足信陽實際,致力於消除經濟活動對大自然的穩定與和諧構成的威脅,堅決摒棄“經濟逆生態化、生態非經濟化”的傳統做法,大力發展綠色、循環、低碳產業。比如在生態農業方麵,重點發展茶葉加工、畜禽加工、糧油加工三大產業集群,把信陽建成中原糧倉和中部地區重要的綠色食品供應基地;在綠色工業方麵,圍繞建設特色集聚區,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壯大高端製造、新型建材、綠色食品和電子信息等高成長性產業。突出以人為本,著力建設生態城市。我們始終堅持生態優先,在城市建設的規劃階段,首先把生態功能區域保護起來,禁止開發;在城市建設階段,堅持把生態理念融入城市建設全過程,嚴禁破壞山體、植被、水係。比如,我們對市中心城區的六座山體公園實施嚴格保護開發和科學規劃建設相統一,為子孫後代留下更多更美的綠地空間。同時,堅持以人為本,強調公共基礎設施與服務設施的統籌安排和同步建設,為居民打造了更加和諧便捷的生活環境。堅持科學發展,著力構建生態文明。嚴格遵循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從傾力打造和諧的自然生態、繁榮的經濟生態、良好的社會生態三大重點領域安排布局生態文明建設;從嚴格環境準入機製、建立齊抓共管機製、完善評價考核機製、強化政策保障機製四個方麵不斷健全機製保障體係;從加強生態道德教育、積極開展生態創建、培育生態文化品牌三個方麵,著力推進生態文化建設,有力推進了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了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的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