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交辦工作的訣竅與藝術(4)(1 / 2)

在公司裏,這樣的情形也常有發生。“怎麼搞的,計劃還沒做出來,時間已經過去一半了呀!”但回答“知道了”的部下,卻連一點動靜也沒有。“為什麼還不著手呢?”“知道了,可是沒空呀!”

部下雖然回答了兩次“知道了”,但沒有付諸行動的話,這隻能算是說服的失敗。

嘴裏答應了卻不去行動的人必有他的某種原因存在。其主要原因就是,人都討厭被人命令。不管是誰,在潛意識裏總會對命令起反抗。

腦子裏有某種構想,又想象著自己能夠說服他人,使之付諸行動,這實在是件很棒的事。但是同樣的構想若由上司提出的話,突然間這構想就會蒙上某種色彩。

上司那裏來了客人,一個女職員正想站起來為他們倒茶時,突然上司用命令的語氣說:“你去倒杯茶來!快!”她本來是想去倒的,但在一時間卻起了反感。一看就知道的事,根本用不著上司來命令,因此她並不會急著去做它。

“我想去洗手間一下。”說完,她就往洗手間走去。雖然這有點小孩子氣,但不管是誰心裏都會有潛在的反抗意識。本來想去做的,但一經人命令,整個的情緒就變得惡劣而且想反抗。

人總希望自己能夠主宰自己的事情,若經別人催促,即使口中答應了,但在某種地方卻殘留著反抗,成為實行的障礙物。

想要說服你的部下,非從理解人類的這種心理來著手不可。

在某次研討會上,大家正就有關“說服的要點”討論時,一位學者提出“指示和說服有何不同”的問題。

其實,指示是命令的一種。命令,多半有強製的意思。組織一成立,管理者就會擁有權力。就因為權限發出的命令或指示富有強製的因素在內,所以部下不得不遵從。此時,對方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發生了行為,這就不稱為說服。所謂說服,是使對方自動、自發地答應某事。

有的人用命令來指揮部下,卻認為自己具有說服力。作為一名領導,能否不靠命令,而用自己的說服力來帶動部下呢?關於此,作為管理者,應該好好地反省一下了。

推動他人的秘訣隻有一個,那就是“使對方能主動地起而行之”。

這的確是句名言,道盡說服的本質。“使對方能主動地起而行之”,也就是能使對方自動、自發的被“說服”。

如果隻是強迫性地要人去做,隻會徒增反感罷了,便無法發揮力量。

導致失敗的機會也會增多。雖然一樣是做,但如能自動自發,就能燃起做事的欲望,因此,也會有意想不到的力量發揮出來,而成為可靠的協助者。

說服雖然能使對方感動,但單單用壓迫是絕不能成功的。不氣餒、不斷推動是必要的,同時不要忘記要時常引發“自動自發”的意識。

因此,管理者在授權時,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強迫不如說服,命令不如誌願,被動不如自動。沒有哪個領導不希望高效地實現自己的目標,但是強迫手段帶來的隻是被動地服從而已。被動的服從去實施決策目標,帶來的結果隻能是低效,甚至無效。隻有“主動地支持”,才能充分發揮下屬的主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授權的目的。

敢作敢當,不推卸責任

成功的管理者都有敏銳的思維和正直的品質以及敢做敢當的人格魅力。

敢做敢當,是管理者領導力的重要表現

對於一名管理者來說,“敢做”固然是非常重要的品質,但同時還應該“敢當”。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在下屬都束手無策時能勇敢麵對,使問題迎刃而解,是管理者領導力的重要表現。開拓往往伴隨著風險,敢做”的結果不見得都是順順當當、風平浪靜,如果光是做事大膽,卻不能承擔失敗,也不能很好地善後,隻能算“半截子”的管理者,達不到合格的要求。

秦國宰相範雎在位十年,在內政和外交上都為秦國做出了很大貢獻,深受秦昭王的信任。他的權勢不僅影響到國內事務,甚至還借著秦國的霸主地位,影響到其他國的諸侯。

本來,他是可以穩坐這個高位不動搖的,直到出現了令他害怕而不知所措的事情——因他的推薦而受重用的兩個人接連犯了重罪,其罪當誅。按秦國的法律,推薦者也要承擔同樣的責任,範雎也要被砍頭。他為此日夜憂慮,茶飯不思。

幸好,秦王念在他過去的功勞上,免了他的死罪,隻作了警告和處罰便了事,也沒有降他的職。但範雎覺得自己應該負起責任來,最後還是托病辭官,並推薦了其他宰相的人選給秦王。

當然,現代管理者不能動不動便辭職,這樣未免顯得不負責任。但是,在範雎那個時代,這卻是最負責任的表現。為了負責,宰相都不做了,還不夠“敢作敢當”嗎?管理者應該學習的是他的態度,學習他“敢當”的氣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