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交辦工作的訣竅與藝術(4)(2 / 2)

隻有敢作敢當的管理者,對外才能抓住機會、開創事業;對內才能收服人心、帶動團隊,最終取得事業上的成功。

不把責任推卸給下屬

作為一個管理者,地位和責任是成正比的,位置越高,責任就越大。優秀的管理者,都具有充分的自信和敢於承擔責任的膽量,敢做敢當,從不攬功推過。知人善任,相信下屬的能力,放開權利讓他去做,有魄力的管理者敢這樣說:“你不要有什麼顧慮,放心大膽地去做,成功了是你的功勞,失敗了是我的責任!”有了管理者的信任與支持,做事的下屬就會充滿了信心與動力,還有什麼工作做不好呢?

日本“企業經營之神”鬆下幸之助是個火氣很大的管理者,他信奉一句話:挨罵是進步的原動力。”就是這種想法,讓他的下屬不知道多少次被憤怒的鬆下罵得狗血淋頭。每當他的下屬做錯事情的時候,最害怕見到的人就是鬆下。

有一次,他的下屬在征得鬆下同意之後簽了一筆業務,數目還相當不小。但是,貨是順利送出去了,對方卻因為資金周轉困難,不能馬上付款。這名下屬覺得對方信譽一向不錯,又是多年的合作夥伴,雖然這次不守信用,但也算情有可原,就同意先交貨。沒有想到的是,這家公司的經營出現了問題,導致債務纏身,隨時可能宣布破產,根本拿不出錢來還清欠款。該下屬十分著急,他多次前去催款,但都無濟於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筆大額貨款收回的希望已經變得越來越渺茫了。

在公司的年終會議上,這筆爛賬被重點提了出來。因為數目大的關係,看起來這個下屬所在的部門是無法盈虧平衡了。

部門主管人無可奈何,隻好據實向鬆下做了彙報。大家都想著:這個年輕人要被鬆下狠狠地罵一頓了!可出人意料的是,鬆下想了一想,居然沒有發作,也沒有在會議上點名批評。

大家都不明白了,這名下屬更是惴惴不安,害怕等待自己的會是更嚴重的後果——被公司辭退。可是,什麼也沒有發生。部門主管坐不住了,他跑去問鬆下,是不是應該讓自己或者那名年輕人受點處罰?不然怎麼向公司交代啊!

結果,鬆下很認真地說:這筆業務,是我決定簽下的。我作為管理者,對對方的經營情況了解不夠就作出決策,出了問題就是我的責任。我對此覺得非常羞愧,已經反省過了。你說,我怎麼還好意思去責怪那不過是照我意見行事的年輕人呢?”部門主管聽了非常感動,對鬆下不推諉責任、不盲目責怪下屬的作風十分欽佩。

這件事情傳出去之後,鬆下公司的下屬們無不慶幸自己遇上了一個明理的管理者,他們更加敢於放手去幹,做事也更加用心了。對於公司作出的任何決策,他們不再懷疑,不再存有顧忌,公司“上令下達”的效率大大提高。而那名年輕的下屬因為感激,工作得更加賣力:他一方麵盡力追回了部分貨款,降低了公司的損失;另一方麵簽到了其他的業務,為部門和公司創造了效益。後來,他甚至成為了公司的業務尖子。

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如果鬆下明明知道是自己導致的錯誤,卻還嚴厲地批評下屬,讓下屬為此承擔責任,會有怎樣的不同後果呢?受罰的年輕人會說,他的行為是經過鬆下同意的,可是鬆下卻絕口不提;其他下屬知道了,對管理者的責任心也會產生疑問,在工作中畏首畏尾,瞻前顧後,生怕成為下一個“替罪羔羊”。顯然,這種結果將會對於公司的發展不利。

換成另一種情況:如果鬆下不夠敏銳,沒有意識到這是自己疏忽所導致的問題,而在這種前提下批評了這名下屬,結果又會怎樣?我們隻能說,作為管理者,連錯誤的根源都意識不到,本身就是失敗的。導致錯誤在先,覺察不出在後,這樣的管理者所率領的公司還有什麼指望呢?他根本不具備管理的基本素質,缺乏管理的能力,連成為管理者的基本要求都達不到。

在有組織、有秩序的公司企業之中,一切事務都是井井有條的。我們很難孤立地看待某個環節出現的問題,說它跟其他環節沒有什麼關係,所權有環節都是互相聯係著的。而關係最大的環節,就是關係鏈條的源頭——決策環節。一個管理者能說內部的什麼事是他不知道的嗎?或者有什麼事是他管不到的嗎?顯然不能。可以說,很多問題的根源都存在於管理決策之中,公司企業最大的失誤,隻能是根本性的決策失誤,而不會是其他。

在這種時候,就需要管理者用明智的眼光來發現問題,承擔責任,而不是讓它成為批評下屬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