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千古一帝舍我其誰(6)(3 / 3)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09年),秦始皇第四次巡遊。他從鹹陽出發,首先來到南方的雲夢(今洪湖、洞庭湖一帶),在九嶷山祭祀了舜的陵墓。然後順江東下,由丹陽(今安徽當塗東)登陸,來到錢塘(今浙江杭州),打算由錢塘江南渡浙江(今富春江)上會稽山,由於水流湍急,於是繞道向西120裏,這才渡江登上會稽山,在山上祭祀了大禹。舜和禹是上古聖明的帝王,更是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心目中的聖人,傳說死後分別葬在九嶷和會稽。以前秦始皇很少把曆史上的那些聖帝賢王放在眼裏,除了上天和祖先外,很少祭祀他們,現在卻趕到南方連祭二帝,說明功蓋千古的秦始皇對自己的施政方針已經有了一些反省,他意識到自己的治國措施太過於苛猛,畢竟治理天下和打天下的法律應有所區別。

祭罷大禹,秦始皇在會稽山刻石紀念,然後下山,經吳中(今江蘇吳縣)北上。秦始皇一行從江乘(今江蘇鎮江)渡江,沿著海邊北上來到琅邪。他總想在海邊有所收獲,希望能遇見仙人或得到仙藥。然而,此次仍然一無所獲。

秦始皇眼看求仙無望,便決定返回鹹陽。由於連日的旅途勞累,再加上心情沮喪,到平原津(今山東平原縣)他就病倒了。當時,跟隨始皇出巡的大臣有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等人,還有秦始皇的少子胡亥。

始皇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嚴重,脾氣也一天比一天壞,他明知自己難免一死,卻不許任何近侍提到“死”字,所以,李斯等人也不敢向他提及後事。

始皇的病情越來越嚴重,群醫束手無策,他嚴命近侍不得對外透露他的病情,違者滅族,所以禦醫在對外宣布始皇的病情時,一直是說始皇偶感風寒,需要休養,大小政事皆由李斯丞相處理,擇要向始皇稟奏,以作裁決。

一天,隨行的幾位博士聯名上奏,說皇帝偶染風寒,長期不愈,應該派出大臣前往泰山祭禱,並祭德水祈福。始皇準奏,並命李斯考慮主持祭祀的人選。

李斯和趙高商議派蒙毅到泰山祭祀。蒙毅自思祖孫三代皆受始皇恩寵,欣然應允。

蒙毅一行前往泰山,始皇一直躺在病床上,處於昏迷狀態。

一天,始皇清醒過來,他自知自己的死期快到了。於是,他給在北方監軍的長子扶蘇留下了璽書,讓他急赴鹹陽主持喪事,明確指示由扶蘇繼承帝位。璽書封好後,放在中車府令趙高處,沒有來得及交付使者。這時,行輿已經來到沙丘平台(今河北廣宗西北),秦始皇病逝。時為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七月,秦始皇在位37年,稱王25年,稱帝12年,終年50歲。

秦始皇死後,趙高即令心腹近侍守住內寢門口,不準任何人進來,並秘密殺掉始皇死前在身邊伺候的那幾個侍者,對外封鎖始皇病逝的消息。

趙高立即來到胡亥處,把始皇要交付給扶蘇的玉璽和書信放在胡亥麵前,向胡亥陳說利害,希望胡亥能配合他篡改遺詔,登基為帝。胡亥是個沒有主見的人,雖然並沒有當皇帝的野心,但在趙高的慫恿和威逼下,答應了趙高的要求。

當晚深夜,胡亥將李斯召進行宮,秘密告訴他始皇的死訊,並帶他到寢內拜祭始皇遺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