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樓上,是區裏領導的辦公室,鄭超帶著他直接上樓,往年連成副區長辦公室走。楊東軒以為有什麼工作要做,之前負責信息方麵的工作,偶爾也會見領導請示工作。
進辦公室,鄭超說,“區長,楊東軒來了。”
年連成聽了說,“先坐坐。”手裏還有一份材料在看,一時丟不下,但臉上的神態非常好。
有兩分鍾的樣子,年連成站起來,走到沙發這邊,說,“楊東軒,城南區舍身救人的大英雄,我們區政府的驕傲啊。”
“區長過獎,可當不起。”楊東軒忙站起來,恭敬地說。
“什麼叫當不起?事實如此。”年連成笑嗬嗬地說,“坐坐坐,坐下說。”說著自己也先坐了,看著鄭超,說,“鄭超主任,政府辦人才輩出,你這個主任也是培養有功。”
“都是遵照區長指示做工作,要有什麼功勞,我也隻是傳達沒出錯。”
“你呀你。楊東軒,今後在這方麵可不能跟鄭超學,說話虛頭巴腦的。”年連成神態更先親和,看著楊東軒說,“小楊,你對我區教育工作有哪些想法,都說說。”
“區長,我、我哪說得好……”
“領導聽彙報,就是你表現和鍛煉的機會,哪能這樣說。”鄭超笑眯眯地說。
楊東軒覺得不太對勁。
自己有什麼想法都不能在領導麵前表露出尋思,楊東軒忙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副區長是抓文教衛工作的,如今要聽教育方麵的、又處在城南區這個關鍵時刻,楊東軒也不敢亂說。但自己到政府辦這邊後,所接觸的就是教育的投入、建設、教育成果、師資建設等等工作和資料。
稍琢磨心裏便有主意,年連成和年連偉之間的關係他早得知,對如今教育局的一些做法不能太否定,又不能完全按照現在所作的進行重複。
楊東軒說了三點,第一點是對城鄉之間的師資、投入不公平問題,使得城南區在教育上發展很不平衡。究其原因也是有客觀因素,比如地處偏遠,教師難以安心從教、村民對子女求學也無所謂、城南區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等決定目前這種狀態。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楊東軒提出財政適當追加投入、在評優、晉級上對這些地區的教師進行追加分數補嚐等辦法。
第二點是目前城南區鄉鎮所推行的寄宿製學校的建設,這個問題比較敏敢。寄宿製學校建設優勢很明顯,就是集中財力、人力,將有限的教育資源充分利用起來,發揮出必要的效益來。
不足也很明顯,主要是在規劃上要因地製宜,考慮自然村之間的種種因素,楊東軒例舉了某鄉鎮兩自然村雖相隔比較近,按說合建學校應該很好,但實際上兩村之間在曆史上有很深的矛盾,這樣將兩村孩子強行集合在一起,使得其中一個村學生在學校沒有安全保障,流失非常大。
第三點是教育投入平衡問題,如今城南區在教育投入建設中明顯呈現一種死按政策做,而不考慮實際的需要進行建設和配置。比如,有兩個鄉鎮的校園建設投入是五百萬修建教學大樓和綜合樓,對一所學校而言這樣的投入並不算多,隻是,這兩個鄉鎮的學校原來規模就比較小。
從七年級到九年級總計十個班額,四百多學生。新投建的教學樓是以十八個班額進行規劃的,這種規劃是省裏投建學校教學樓最低要求,要麼不批,要麼就建這種樓。兩鄉鎮的教學樓確實破舊,可修成這種規模與實際隨需不相符,如果與省裏溝通,將這樣的建設資金分化到市區或其他鄉鎮更好地發揮這些資源的價值。
“區長,主任,我對教育方麵的認識太淺薄,還請兩位領導多批評、指導。”楊東軒說。
“怎麼樣?”年連成看著鄭超,他們的工作也都集中在教育這邊,今年又逢“三評合一”大檢查,對教育方麵的工作更熟悉。楊東軒所說的這些,要說對錯、或對城南區有多深刻的認知都不算什麼,畢竟他作為一個普通幹部來理解。但能夠有這麼一番見解,說明在工作上還是很動腦子,積極進取。
“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很不錯。”鄭超說。明白今天過來談話,主要的還是走過場,完成一道程序。
“我心裏有所感觸啊,楊東軒是從教育口走出來的,對教育很熱愛也很有上進心,視野開闊、肯動腦筋,是一個不錯的苗子。”年連成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