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說到上班,周阿姨便說,“玥秋年後還到平秋市去上班嗎?”
“是啊。”宋玥秋說。
“玥秋她說變動太快也不好,平秋市到省城也便利。”張藍說。
“玥秋到下麵市裏沒什麼不好,也鍛煉鍛煉,今後回來才有更好發展。”周阿姨說,“嘉嘉怎麼辦?是放在省裏上學,還是跟玥秋到市裏去?”
“我也在頭痛這事,跟老宋說起,他根本就不管,說什麼小孩子在哪裏上學不是上學,這是做姥爺的態度?”張藍感歎。
“媽,嘉嘉就跟我到平秋市去,在那裏上學也一樣。”宋玥秋說。
“怎麼可能一樣?”張藍說,對平秋市教育落後,外麵的人早已根深蒂固深入觀念了,覺得平秋市就跟未開發的地方一樣。
當然,相比省城的教育發展,平秋市確實落後很多,至少落後十年都不止。投入少、觀念舊、教育配套設施空白,即使配備一些,平時也不會有人去用。大多數人對新設施的態度是嫌麻煩,遠不如自己已經習慣的那種一本教材一支粉筆,講述清朝、剖析明白,這樣的教學效果好多了,學生思想不亂,課堂有秩序,學校裏也秩序井然。
教育觀念的不同、教育目標的不同,才是彼此教育最大分歧。
楊東軒不好說什麼,城南區學前教育的情況他雖有了解,確實知道得不細,可以肯定,這樣的學前教育不是宋家希望的。
不過,宋玥秋在平秋市,留宋嘉倫在省城的可能性又不大,不說別的,宋嘉倫如今健康恢複得差不多,性格上卻偏內向,心氣還弱。在宋玥秋身邊才會踏實,又牽掛楊東軒,在省城萬一有什麼不順,宋玥秋和楊東軒都不便,無法及時到他身邊。
這是一個兩難的糾結問題。
“省城的教育確實更適合嘉嘉,”周阿姨看著楊東軒,怕他心裏有想法,楊東軒卻笑著點頭,肯定這一點,周阿姨繼續說,“最好的解決辦法是讓玥秋回省城來工作,要不然,嘉嘉春季在平秋市上學,秋季再回省裏來,到時候他身體完全恢複了,大人也不用擔心。”
“也隻能這樣了。”張藍歎一句。宋嘉倫要去平秋市上學,她也不能留在省裏,將宋浩然一個人留在省城也是沒辦法的事,對宋家說來真是不小的麻煩。讓女兒回省城上班不上班可以,但宋嘉倫會不會隨時吵著要楊東軒?萬一有三痛兩病的時候,他吵著要楊東軒留在平秋市方便很多,這也是宋家的一個顧慮。
幾個月時間,克服一下也就過去。
宋嘉倫進來一直纏著楊東軒,陪他說話,不準楊東軒岔開話題也不準楊東軒跟其他人多說,說到兩三句,便會將楊東軒的頭扳過來甚至用手將他嘴巴捂住,很霸道的樣子。
說起省城與平秋市教育的差異,楊東軒這段時間也有關注,不過,沒有實地考察對比,單從表象比較也說不好。宋韻秋說,“省城這邊教育好,好在哪?就是家裏舍得花錢。再說,省城的家長擔心子女沒考上名牌大學,今後長大會吃虧,從小給孩子灌注這樣的觀念。人人都怕考不好,下狠心思讀書的人多一些。不過,這百分之九十都是給逼得,你們說,周末補課、補習、寒暑假提前上課程,有幾個人不這樣搞?家裏投入多大?平秋市的學生如果直接到省城來,確實跟不上班。怎麼會跟得上?高一的學生,在暑期已經將教材都學過了,老師們也知道這些情況,上課其實就是在複習,速度快,涉及到的知識麵放的寬,學生能夠接受又是對暑期補課的一種鞏固和補充。如果你讓省城的學生沒在暑期補課,先學過這些課本,用同樣的速度來上課,看有幾個能聽懂?”
“好了,就你話多,什麼都知道。”張藍對宋韻秋不滿,“省城給子女補課的人是有,那也是一部分,平秋市那邊不補課?肯定也有人補,有老師辦班。”
“確實也補,大家明知這樣對學生成長不好,卻又都在做。”楊東軒苦笑,他之前就給方倩等學生補過課。
“事情也不是絕對,有些學生對某些課程沒學通,落下了,補一補能夠跟上,其實也是好事。但補課成風氣,就便壞事了。”周阿姨說。
“就是,如今準許機構補課,對教師假期補課一律封殺,其實就是不公平,也是對學生不負責的做法。”宋韻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