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看不懂當代藝術
特別企劃
今天,我們有越來越多的機會觀賞到藝術品。尤其在大城市,不定期舉辦的各種雕塑展、畫展,不斷興建的各類藝術場所、藝術景觀,讓藝術越來越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在閑暇的時候,除了閱讀書籍、觀看電影之外,有人也可能會選擇一種新的休閑方式,就是走進美術館欣賞藝術作品。
然而,對於當代藝術,不少人都會感覺不得要領,因為它五光十色,讓我們眼花繚亂;它靈活運用影像、裝置、行為等多種形式,讓我們目不暇接。我們為什麼看不懂當代藝術?通過討論,或許有助於我們尋找到理解當代藝術的路徑。
呂澎:這個題目在我看來其實是互通的問題,是學習藝術、藝術史和想要了解文化、曆史的所有人的問題。因為我們每一次走進美術館、展廳,都有可能遭遇到過去從未見到的藝術現象、藝術作品。對於從事藝術研究、藝術批評、藝術史工作的老師、專家來說,都會在麵對這些新作品的時候產生很多疑問,所以實際上,我們為什麼看不懂當代藝術,這個問題對於我和大家其實是共通的。我怎麼來回應這樣的問題呢?先非常簡單地提示幾個路徑,來談一下我的體會。
第一,在了解當代藝術時也好,了解藝術時也好,包括了解文學、詩歌,了解文化領域裏麵的所有創造或者新現象,我覺得有一個最基本的判斷路徑:我們應該有一個曆史的判斷。當我們看到一件作品,如果具備基本的曆史知識,馬上就會知道這件作品也許跟我們今天所了解的社會發生關係,也許跟過去的某一個藝術現象、某一位藝術家或者某一種風格發生關係。不管怎麼樣,它總能夠跟我們的知識背景發生聯係。
第二,路徑的問題,也就是教育。1949年以來直到改革開放初期,我們的美術院校幾乎沒有美術或藝術的教育,也就沒有這方麵的知識,人就是一張白紙。那時候我們有毛主席語錄,有大字報,有劉少奇、鄧小平的漫畫,這些在大街上都能看到,因此當時的美術概念就是這些。當腦子裏麵隻有大字報記憶的時候,突然麵對一個從未見過的藝術現象(當代藝術),那麼對它的反應很簡單,就是看不懂。這是我要講的第二個問題,教育,即知識來源。
第三,知識的更新狀態。我們從大學畢業了,但是我們的知識還非常有限,所以當我們走進美術館、展廳時還是看不懂作品。再加上今天的社會日新月異,變化太快,導致出現新的藝術現象需要你重新理解,這就出現了知識的更新問題。我們看不懂一個藝術現象,總是因為我們不能夠把眼前的藝術現象、它的產生原因、它所要表達的可能性和我們的知識背景聯係在一起,沒有這種知識就不能理解這個藝術。今天的藝術本身的觀念也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所以簡單地用形式、風格學分析的路徑太狹窄了,我們也許要從政治、社會,甚至從文化、語言的角度重新觀察眼前的藝術現象。
所以,我們為什麼看不懂當代藝術?原因太多,包括從事專門研究的學者,在麵對作品時,有時也會在沒有了解背景的情況下無話可說。我們需要跟藝術家溝通交流,閱讀關於這個藝術品的評論,再調動我們的知識背景來綜合進行分析評估,漸漸地才能說出自己的觀點。所以,看不看得懂當代藝術,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對涉及藝術的綜合知識的了解,這是最基本的方麵。
黃專:坦率地說,我回答不了“我們為什麼看不懂當代藝術”這個問題,不過也許我可以換一個角度談談這個問題,我的問題是:作為普通觀眾,我們如何通過當代藝術獲得“觀看的自由”?
“自由”這個詞,通常被理解為一種思想、一種行動,但實際上,觀看也存在著“自由”與“不自由”的問題。當我們通過語言、文字、藝術表達思想時,很容易體會到社會權力機製的控製,體會到不自由,甚至在微信、微博上,遭遇屏蔽的意見和時論很快就會使我們感受到不自由。
和表達的不自由比較,觀看的不自由也許顯得更為隱性。表麵上看,觀看是一種無語的主觀行為,為什麼也會涉及到自由問題呢?可以舉一些例子,比如在我們年輕的時候,如果在家裏看黃色錄像帶,是有可能被抓起來甚至坐牢的;今天在家裏看黃色錄像帶,可能在某些地區還會被抓,這說明在純主觀觀看行為背後始終存在著一個強大的權力管製係統,這是觀看的“外在性”的不自由。但在這裏我想討論的是另一種更深刻、更基礎的觀看控製,即內在的觀看控製,一種來自於主體自身的自控,一種“內在性”的不自由。在我看來,這是一種更大的不自由。我們對外部世界的觀看不可能是純粹先驗性的,我們總是在某種特定知識和生活經驗中觀看,對當代藝術的觀看也是這樣。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很想問問觀眾,你們是通過什麼途徑接觸當代藝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