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靜地尋找

世紀論壇

作者:黃榮才

我的朋友何況是愛書之人,以讀書、談書、購書為樂、為趣。讀他的新書《文園讀書記》(海風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腦中執拗地出現這麼一個場景:在有許多石子的沙灘上,一個中年男人在靜靜地尋找,或者彎腰,或者蹲下,行走的目光盯著那些眾多的石子,不時有所收獲,撿拾一枚枚石子,裝進口袋或者放在手中把玩。在另外的時候,這些石子就被置於掌中,津津樂道地與他人交流。

這個中年男人就是何況。

讀《文園讀書記》,看到何況把自己尋找的結果告訴我們,他是看到怎樣的一幅情景。幾枚石子一擺,那就是不一樣的情形,不一樣的韻味。何況兄在書中圍繞作家作品說話,涉及的作家作品不少,用謝泳教授的話說“眼光開闊,題材文雅”。作家喝酒似乎是司空見慣,我和何況兄也數次對飲。在他的尋找之下,宣揚:寧舍命,不舍酒的汪曾祺;不僅能喝酒,而且懂酒的陸文夫;喜歡拚酒喜歡熱鬧的從維熙:“有酒不喜歡獨酌,除常贈文友之外,還有時邀請文苑友好,喝個痛快”;曾經玩命喝酒的陳染,痛快喝酒的辛茹等等以及卡夫卡、海明威、菲茨傑拉德等,中外作家喝酒的豪爽和可愛以及醉態相對集中地在《作家與酒》的篇章中出現,也許讓我們在端起酒杯的時候,不時會想到這些愛酒的作家們,給自己的喝酒增添一條理直氣壯的理由。至於《文人的書房》彌漫的就是書香了,文人書房的名字各有韻味,當然也多少感受到有些作家因為書房局促,愛書無法安放的那份無奈和酸楚,甚至因為怕搬書而不願意搬家。《作家與音樂》傳達的則是作家對“可以撫慰痛苦,可以恢複寧靜”的音樂心靈上的契合,還有《作家的筆名》、《閑章有真趣》等等。該書卷一的作品用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是“綜合體”。在這卷裏的篇章,我們可以看到何況兄的用心,他的寫作,不是簡單的一對一,而是一種糅合,構建出另外一種風景,傳遞的是何況的韻味。何況兄不是在沙灘上撿拾石子,他是在書海中尋找,尋找那些心儀、心動的東西,然後以自己的方式組合,組合出另外一種精彩,展示給我們。

讀《文園讀書記》,感受到其中極大的信息量。《魯迅醉酒》、《舒婷原是世家子》、《“藍房子”主人托馬斯》、《書裏的大學校長》、《散落在包天笑回憶錄裏的蘇曼殊軼聞》等等,無所謂題材大小,隻是讓我們感覺到,每篇文章都有揭開時間帷幕,走回去一探究竟的感覺。或許就幾件小事,或許就幾個細節,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情形,了解和容納更多的信息。閱讀這樣的文字,我可以感覺得到,這樣的信息不是隨便翻翻書就可以看到的,這樣的閱讀和寫作,即使不能說海底撈針,但在浩瀚的文字裏麵,要找尋出這些東西,重要的是用心的閱讀,需要的是閱讀的睿智和清醒。有多少風景在眾人的目光中被忽略,或者說沒有觸動太多人的目光和心靈,他們更多的是滿足於“到此一遊”而已,而何況兄是真正走進去。類似於《一首名詩的幾種譯法》、《張愛玲與編輯交往的兩條材料》、《有關郭沫若人品的兩則史料》等等,這些於曆史而言,絕對稱不上參天大樹的枝幹,僅僅是幾片樹葉,很容易被淹沒。何況兄把他們尋找出來,寫下來。當我們遠離那段曆史的時候,這樣的樹葉卻是我們回望的風景,不過樹葉何其眾多,這樣的尋找費心費力可想而知。很難想象,沒有了樹葉的枝幹是怎樣的一種情形,隻有這些樹葉,曆史才有味,也才真實。隻是,太多的人熱衷於關注枝幹而忽略樹葉,唯如此,更體現何況兄這類文章的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