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案例30晨龍太空:發展生態產業鏈 打造創收新模式(1)(2 / 2)

要做就做最好的農業。晨龍太空農業從一開始就采取綠色無公害的有機種植方式。從2006年開始建立一個占地約200畝的配套養殖場,以養殖特色家禽為主,如特色土雞、縉雲麻鴨、肉鴿等,實現種植板塊與養殖板塊的生態循環。

也是在2006年,晨龍太空農業以“公司+農戶”的產銷機製向大批農戶提供番茄種子,並建立番茄酒加工廠,邁出了農產品深加工的第一步,實現農業促進工業的設想。與農戶簽訂番茄回購合同,轉移農戶的種植風險,提高他們的積極性,也使得深加工有穩定的貨源。通過自產自銷,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公司以同樣的產銷機製實現瓠瓜、青椒等規模化種植並發展深加工,取得不小成績。

2007年晨龍太空農業基地在對農業科技旅遊資源進行整合,編製航天育種基地農業科技旅遊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建成一批歐式小木屋等旅遊設施,晨龍太空農業科技園現已納入仙都國家級風景旅遊區。

總體上,晨龍太空農業以航天育種和太空有機蔬菜生產為主線,構建特色種植-特色養殖-特色加工-特色農業科技觀光旅遊的生態農業產業鏈。

浙江晨龍太空農業科技園有限公司商業模式創新分析

晨龍太空農業自2004年開始實施種植以來,每年的利潤率增長都保持在30%以上,帶動當地農業發展的力度也越來越強,它的成功很值得深思。

不可否認,良好的農業發展環境及晨龍集團雄厚的資金實力是晨龍太空農業得到快速發展的有利條件,但晨龍太空農業發展的初期也麵臨著諸多的不利因素。例如,當地屬經濟欠發達地區,所處地理位置較偏,離周邊的大城市較遠,且在群山之中,交通並不方便;消費大眾對太空農產品的認識有限,並不知曉其營養價值,甚至因為太空農產品的外形奇特而隻看不買,為營銷出了不少的難題。

晨龍太空農業在克服這些製約因素中迅速崛起是由其內在的運作機製所推動的,在商業模式上的成功創新是公司快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歸結起來,以下四點是晨龍太空農業在商業模式上的成功運作:

1.把握稀缺資源,確立特色

董事長呂普龍工業反哺農業之心早已有之,但發展何種農業項目確實是慎之又慎,畢竟現代農業是設施農業,是資金密集型產業,尤其在發展的初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航天育種是利用返回式衛星將農作物種子搭載,利用空間宇宙輻射、微重力、高真空、超低溫、交變磁場等因素,對搭載的農作物種子進行誘變,再通過篩選和育種,從而育成高產、優質、早熟、抗病蟲害、抗逆性強的農作物新品種的一種育種新技術。選擇太空農業,在現在回頭看來確實是明智之舉。與中間空間技術研究院合作所取得的資源,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奇珍異寶”。

太空黃瓜最大單果是普通黃瓜重量的2~5倍,畝產量高達450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