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堆
食尚
作者:唐仁承
在香港飲茶時常聽到一種名叫“煎堆”的點心。乍一聽,覺得怪怪的。直到看見其真身,才恍然明白,原來它就是上海人稱為“麻球”的點心。
不過,煎堆與麻球也有一點點區別。麻球一般是有餡的,咬下去,滾燙的黑芝麻餡料就會流出來,弄得不巧,還會燙著舌頭或嘴唇,很多上海人就是喜歡這種感覺。隻不過,近來已很少見到麻球,更少見到餡料滾燙的麻球。
吃煎堆就無需擔心燙著舌頭,因為盡管它是鼓鼓的、圓圓的,神氣十足,但內裏大多無餡,咬一口就癟下去了。於是,有人就戲稱它是“空心煎堆”。不過,咀嚼間卻是滿口香氣,很是享受。
平日在香港,較少見到煎堆,即使是那些供應港式早點的茶樓,也不見得家家都有煎堆賣。不過,一到春節,煎堆就成了節慶的重要食品,幾乎每家每戶都少不了。因為圓圓、金黃、表麵沾滿白芝麻的煎堆,象征著吉祥、喜慶、團團圓圓,寄托了太多對美好生活的期望。
香港的煎堆品種很多,小的直徑隻有寸餘,大的直徑可達二三十厘米,幾乎有足球那麼大,被戲稱為“巨型煎堆”。可以想象,當偌大一個金黃色的大圓球端上桌時,滿桌的客人會有多驚訝、多驚奇!不過,觀賞之餘,卻難以下手,有點“老虎吃天,難以下口”的窘況。此時,服務員就前來幫忙。隻見他手拿塑料剪刀,把大圓球剪開,然後又剪成一小片、一小片,竟然也可以堆得高高隆起、滿滿一盆。這時,大家就可以你一片我一片的,分享美味了。這小片煎堆內糯外脆,糯脆相間,眾人食之,滿桌噴香,人人都有一種莫名的幸福感。
後來知道,這種“巨型煎堆”是因為舊時祭神,為了表達對神靈的恭敬,所以必須做得足夠大,否則神靈就會不高興。於是乎,越做越大,巨型煎堆就這樣一直流傳下來了。
香港的煎堆偶爾也有實心的。春節時就有一種“爆穀煎堆”,餡心是用爆穀碎粒和花生茸做的。事先用黃片糖加兩三杯水,用慢火煮至糖漿濃度,八成熱時加入爆穀碎粒與花生茸,充分混合,再以浸過冰水的手快速搓成大個球狀,急凍一晚,隔日包進粉皮內,表麵沾上一層白芝麻,煎堆頂再加上幾粒爆穀,並加少許紅粉水作點綴。經油炸成形後,金黃色的爆穀煎堆就出鍋了。這種煎堆,小咬一口,皮酥脆異常,滿嘴噴香,常常成為新春送禮佳品。後來知道,這種爆穀煎堆的正名應是“九江煎堆”,由廣東九江地區首創。
香港的有餡煎堆,其餡料也可以五花八門,什麼花生糖、椰蓉、豆蓉、冬瓜蓉、椰絲、肉丁等,都可以入餡。可見,香港煎堆除了甜味的,還有鹹味的。
煎堆要做得精彩,選料與工藝十分講究。行家介紹說,做煎堆首先要精選新鮮糯米,入水浸泡5小時左右,然後再用石碾碾成米粉,篩取精細部分備用;其中1/5的粉用清水調拌,搓成粉團,放進鍋中煮熟,然後再摻進餘下的4/5糯米粉以及適量白糖,拌勻後,用手掌搓擦至有韌性和黏性,製成糯米粉團。此時,方可拿去分別製作無餡或有餡的煎堆。
煎堆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原是出自於中國北方的宮廷食品。唐初曾有這樣的詩句:“貪他油煎錘,愛若菠蘿蜜”。後來隨著不少中原人的南遷,就把煎堆帶到了嶺南,傳到了廣東。
關於煎堆,民間還有許多美麗的傳說。每逢小年,灶王爺上天朝拜見玉帝,民間為托福來年吉祥、萬事順利,各家各戶便捧出煎堆托灶王爺獻給玉帝。久而久之,煎堆就成了過年必備食品。
煎堆本是尋常物,卻有如此的精神寄托和多彩的傳承與創新,足見文化對於生活、對於世間萬物的融合力和穿透力。品嚐煎堆,無異於品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