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為上策
當談判人員特別是談判小組領導人對談判桌上的進展不滿意時,常常使用“脫離現場”這種策略。它經常是談判陷入僵局或無法繼續下去的時候使用的一種策略。當談判小組長認為,雙方需要在某種新環境中非正式地見麵,用以鼓勵為談判建立一種信任和坦率的氣氛的時候,也要采用這種策略。眾所周知,“交際場所”裏充滿了愉快的氣氛。英國人到“紳士俱樂部”,芬蘭人去蒸氣浴室,而日本人則在公眾澡堂。這種策略,對於雙方重新建立一種合作精神是十分有幫助的,如果有足夠時間、機會和新的建議,它能使大家意見合一。這個策略的價值在於:避開正式的談判場所,把談判轉到輕鬆的環境中。當然,如果把全部談判都搬到俱樂部來進行,也是不適宜的。但隻要小心謹慎,這不失為一個有效的策略。
技巧91舌綻春蕾,能言善辯:
談判語言的運用技巧
談判言語不僅在談判現場直接表現、運用談判方案和談判策略,而且它的表達與交流的技巧還經常直接影響整個談判的效果。
在此,所謂的談判言語則指人們為了進行談判而應用的口頭語言與肢體語言。
談判言語的應用原則
1.談判言語必須為實現談判目的服務。
在談判現場,假如雙方主談正在進行較為嚴肅的談判交涉,而談判小組的其他人員卻在與其談判對手竊竊私語,或談其他私事。此時主談必定會暫時終止談判,糾正自己成員的做法。這就是由於那些談判成員此時的談判言語與己方的談判目的發生偏差,隻有使整體的談判言語與談判目的保持一致,談判才能進行。
2.談判言語必須適應不同談判對象的不同特點
由於談判的類型多種多樣,參與談判的人也來自不同的民族、國家、地區,彼此年齡、性別、職業、身份的不盡相同而存在風俗習慣、文化素養、性格、心理等諸多方麵的差異。談判要使雙方在相互了解的基礎上達成某種共識,談判言語的表達與交流如不能被特定的言語接受對象準確地理解和接受,那麼談判活動也就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因此在談判之前有必要對對方的情況做充分的了解,以便在談判中能夠得心應手。
3.談判言語必須適應特定的談判環境
談判按進展的時間順序,一般可以分為初次性會晤、相互表明立場、告知與說明、勸導與說服、辯論、達成協議、談判結束等幾個階段。在不同的階段,人們的談判言語的使用方式必須與之協調一致。很難想象,在談判的初始階段,人們就針鋒相對,咄咄逼人;或是在交鋒階段采取初次會晤時客套的語言。
談判體態語的應用
一位人類學家曾經這樣告訴我們:“一個成功的交際者不但需要理解他人的有聲語言,更重要的是能夠觀察他人的無聲信號,並且能在不同場合正確使用這種信號。”他這裏所指的“無聲信號”就是人類的體態語,是用人的表情、動作或體態來交流思想、表達情感的輔助工具,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對於談判者來說,應用體態語,就是要在談判的特定條件下,一方麵有意識地對自身的體態語予以控製、調整,輔助口頭語言表達完成談判任務;另一方麵則是借助對談判對手體態語的辨析,更真實、全麵、及時地把握對方的情感、態度和意向,以此來把握談判的主動權,爭取談判的最優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