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國家以生產資料所有者身份為企業提供資金,並參與企業純收入分配,使企業與國家各級財政部門存有密切的財務關係。這種關係主要是資金的上繳和下撥,如企業繳納稅金,財政部門下撥有關資金,彌補企業虧損等。商業企業與銀行的財務關係,主要是向銀行借款還款、存款取款,利息結算等貨幣結算關係。
2.企業與其他經濟組織的財務關係
商業企業在經營活動中要同社會各類經濟組織發生廣泛的經濟聯係。這主要是由於向各類經濟組織購進商品、銷售商品,或彼此提供勞務,而產生的各種貨幣結算關係。例如,商業企業向供貨單位購進商品要支付貨款,組織購銷業務,要向倉儲部門、運輸部門支付勞務貨款。在這些頻繁而廣泛的貨幣結算過程中,反映著在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條件下,企業之間按照等價交換原則的分工協作關係。
3.企業與上級主管部門的財務關係
隨著經濟體製的改革,政企逐漸分開,企業與上級主管部門的財務關係在相對削弱,但目前這種財務關係還是存在的。如主管部門下撥專項資金,企業向主管部門上繳折舊基金,集體企業上繳管理費,企業向主管部門上繳部分留利,供集中調劑使用等等。
4.企業內部各單位之間的財務關係
在統一核算、分級管理體製下,獨立核算企業與所屬不獨立核算單位、部門之間也有一定的資金繳撥關係。這裏的財務關係,反映著企業內部各單位、部門之間的責權利關係,如,為落實內部經營責任製,企業把經營任務落實到各經營單位、部門,並撥付一定的資金。從而形成企業內部的核定、繳撥資金和內部往來結算,以及企業對留利、專用基金的分配等財務關係。
在體製改革中,許多企業實行職工集體或個人經營承包責任製,這又引起新的一類財務關係。如企業要收回代銷銷貨款並付給手續費,收繳非原店承包者的包幹利潤、固定資產和流動資金占用費、固定資產折舊費、家具用具折損費,醫藥衛生福利費、職工退休金等,這裏企業要與承包者發生一係列資金繳撥關係。
5.企業與職工之間的財務關係
在我國,根據按勞分配的原則及社會勞動保險等有關製度,企業要向職工發放工資、獎金,開支福利費和職工退休金等,由此發生企業與職工之間的貨幣結算關係。
二、商業企業財務管理
(一)財務管理的概念
上述說明財務反映商業企業的資金組織、運用、收回、分配的一係列運動。財務管理則是根據資金運動的客觀規律,按照國家有關政策法令、規章製度和計劃指標,對財務活動進行組織、指揮、監督和調節,即對資金運動及所涉及的各種財務關係進行管理。具體來說,財務管理包括:製訂財務管理製度,進行財務決策,編製財務計劃,處理財務關係,組織日常財務活動,開展財務分析,檢查財經紀律,考核財務成果等內容。
商業企業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通過對資金運動的管理促進商品流通的順利進行。商業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是實現商品流通的社會宏觀經濟效益和企業微觀經濟效益。
(二)財務管理的任務
商業企業財務管理的任務包括:①提高資金利用效果。商業企業要開展經營活動,就要組織好資金的供應,為此,財務部門要疏通各種資金來源渠道。要提高資金利用效果,就要認真進行財務決策分析,使有限的資金運用在最能出效益的時機和場合。同時,要合理調度資金,使資金在商品結構及其它分布上保證最佳狀態,以利於加速資金周轉。此外,還要保證資金的安全和完整,避免各種損失。②降低流轉費用,增加企業盈利。財務部門要控製好企業各項費用支出,爭取以較少的勞動耗費,完成較大的商品流通任務。③分配收入,完成上繳任務。企業從銷售中獲得的貨幣收入,要按規定在國家、企業和職工三者之間進行分配。其中,主要部分用於補償進貨原價、流通費用、固定資產損耗及職工勞動耗費。另外,要按有關規定向國家繳納稅金。餘下一部分利潤作為發展基金、福利基金、獎勵基金和後備基金留歸企業,另一部分利潤要按規定及時、足額地上繳國家或企業主管部門。④進行財務監督,維護財經紀律。財務監督的內容有:資金的來源是否合理、合法,能否滿足需要;資金在空間、時間上的分布是否合理,有無積壓或不足現象;收入分配是否合理、合規;費用開支是否合理,費用開支範圍是否合規等。財務監督有事前的預測、審查,有事中的日常控製和事後的檢查。監督的意義在於維護財經紀律,保證正常的財務工作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