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編製財務計劃的依據
(1)黨和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和上級主管單位對編到財務計劃的規定和要求。
(2)計劃期的商品流轉計劃和其它有關計劃。
(3)報告期財務計劃的預計完成情況和計劃期的變動因素。
(4)影響財務計劃完成的其它因素,如政治經濟形勢、物價水平、商品經營範圍、購銷對象、管理體製等因素。
商業企業必須根據上級規定的統一表格編製上報財務計劃。財務計劃表格是由商業部和各級商業行政部門按照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規定的。計劃表格一般包括:計劃表的名稱、編製單位、編報日期、金額單位、計劃的年度或季度、報告期的預計完成數或同期實際數、計劃期的計劃數、計劃期和報告期的比較和企業負責人簽章等項目。
四、財務計劃指標的計算方法
確定財務計劃指標,要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準確地計算。各項指標有著各自的特點,在計算時就要相應地采取不同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平衡計算法。就是根據各項指標之間相互平衡的關係,來計算計劃指標的方法。例如,企業的商品資金指標中就存在這樣一種平衡關係:期初占用額+本期增加額一本期減少額=期末占用額。在編製流動資金計劃時,就可以利用這個平衡公式計算企業期末商品資金占用指標。
(2)因素推算法。就是根據某項指標前期完成的狀況,結合計劃期的變化因素,推算計劃指標的方法。例如,編製利潤計劃時,運用毛利率推算毛利額,以報告期各大類商品預計毛利率為基礎,考慮到計劃期內影響毛利率的各項因素可能發生的變化,推算計劃期的毛利率和毛利額。,
(3)比例推算法。就是根據過去各項指標之間的比例關係,推算計劃指標的方法。例如,以報告期的商品資金和商品銷售額的比例為基礎,根據計劃期商品銷售額計劃數推算商品資金計劃指標。
(4)定率計算法。即是根據有關部門規定的固定比率確定有關的財務計劃指標的方法。例如,稅金、利息、折舊費、手續費、福利費等指標,都是按照規定的比率計算確定的。
(5)定額計算法。按照上級有關規定,對某些財務指標實行定額管理的辦法。定額計算法就是按照報告期預計發生額,結合計劃期可能變化的因素,計算確定計劃指標的方法。例如,商品流通費中間接費用的各項指標,就可以采用這種方法確定。
(6)平均數計算法,即在確定某些指標時,不用個別時點的數字,而采用一段時期內的平均數,以反映一般水平的變化。例如,流動資金平均占用額,平均職工人數就可以采用這種方法。
五、財務計劃的編製程序
商業企業編製財務計劃一般應經過以下-幾個步驟:
(1)明確計劃期財務工作的主要任務。通過學習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以及上級主管部門對財務工作的要求,明確計劃期財務工作的主要任務,研究如何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將它落實到財務計劃中。
(2)研究曆史資料。整理和分析曆史資料,特別要研究報告期財務計劃的完成情況,研究企業業務經營和財務計劃指標的關係,分析影響計劃完成的主客觀原因,找出目前企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
(3)做好財務計劃與其他商業計劃的銜接工作。商業企業的財務人員應當參與其它主要商業計劃的編製和討論,了解計劃期企業經營管理工作的全麵安排,了解其它計劃對財務計劃的要求,並根據有關計劃,對主要財務指標進行試算平衡。
(4)著手編製計劃。根據掌握的材料,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各項計劃指標進行認真的計算,並寫出編製說明,還要組織幹部、職工開展討論,最後形成計劃草案。
(5)上報審批。將編製好計劃草案報送上級主管部門審批。上級單位經審查認為符合要求,即做為正式的財務計劃批準下達給企業,企業就應當認真執行。在執行過程中,如發生特殊情況,需要對計劃做某些修改,企業應上報上級單位,說明修改的原因和措施,待上級批準後才能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