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為什麼會噴火呢?
3歲的莉莉在電視上看到了火山爆發的鏡頭,她問媽媽:“媽媽,那個山真是奇怪,它為什麼會噴火呢?”
解說
要想向孩子說明“山為什麼會噴火”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父母可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征給予相應的回答。對於已經有很強理解能力的孩子來說,父母最好還是給孩子一個正確科學的回答。
常見回應
“因為那是火山,所以就能噴火啊!”
父母理所當然式的回答方式不但不會使孩子強烈的好奇心得到滿足,反而會扼殺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更甚者會導致孩子產生“我怎麼那麼笨”的錯誤想法。
合理解答
“在我們居住的地球的中心是鮮紅滾燙的岩漿,當岩漿受到擠壓或積蓄到一定程度就會噴發出來。但是像這樣的情形是非常少的,而且會噴發的火山,一般離我們居住的地方都很遠。火山在爆發前,都會先冒出煙來,所以人們會采取預防措施。”
這樣告訴孩子就足夠了。如果就住在火山附近,可以以附近的火山來舉例說明。在這種情況下,或者可以畫一張簡圖,做簡單的說明。如果有適當的書本,可以讓孩子一邊看一邊給他解釋、說明。如此一來,孩子會更容易理解。
為什麼地球是圓的呢?
5歲的龍龍正坐在沙發上聚精會神地看《少幾百科全書》,突然龍龍問爸爸:“爸爸,地球為什麼是圓的呢?”
“地球本來就是圓的啊!”爸爸回答道。
“可是,如果地球是圓的,在地球另一方的人們為什麼沒有掉下去呢?”龍龍繼續問道。
解說
雖然在科學書籍上總是提及地球是圓的。但是,不論站著、坐著或走在地上時,一點兒也沒有覺得地球是圓的,所以孩子才會提出這樣的疑問。父母應該稍微仔細些,讓孩子一邊看書,一邊用溫和的語氣進行講解和說明。
常見回應
“因為地球形成的時候,就是圓的。”
這種回答如果予以擴展,無疑是一種好的回答,但是過於籠統的回答無法讓孩子得到想要的答案。
合理解答
“因為地球剛剛形成的時候,是由熾熱的岩漿構成的,又由於地球自轉產生離心力,就把地球的形狀變成扁球形了。”
當孩子讀過一些書,對地球有了一些感知後,可以這樣比較科學地解釋給他聽。
專家點評
專家研究發現,孩子對科學的情感是天生的,但他們對科學本身的探究卻來自於父母、家人以及老師等成人後期的引導與培養。這份孩子對科學的情感不是靠成人灌輸,也不是靠成人手把手地教,主要靠孩子不斷、直接地體驗。父母隻有給孩子多提供和創造機會,讓孩子多直接與科學現象接觸,獲得獨特的、挑戰性的直接經驗,才能使孩子產生探究的需要和欲望。當孩子開始發現的時候,也正是父母們把握機會,讓孩子不放棄好奇、不放棄探究的最好時機。
為什麼會發生地震?
軍軍很喜歡看電視,前些天,他看到電視裏的新聞說,日本東北部發生了強烈的地震,還引發了海嘯,導致福島核電站發生了核泄漏事故。他很好奇,地震的威力居然有這麼大!他去問爸爸:“為什麼會發生地震呢?”
類似問題
為什麼會發生火山噴發?
海嘯是大海在生氣怒吼嗎?
台風是怎麼回事?
解說
近年來,隨著地球地質活動日趨活躍,各種自然災害屢屢發生,並見諸報端。孩子很容易對這些問題感到好奇,回答這類問題,應盡量使用簡單、淺顯的語言。
常見回應
“地球內部有很多能量,隔一段時間就要釋放出來,於是就產生了地震。”
合理解答
端出一盆水,在水上放幾個塑料泡沫塊,讓它們漂浮在水麵上。告訴孩子:
“地球就好像這盆水,地球上的大陸就好像塑料泡沫,在海洋上漂浮。當兩塊大陸相互擠壓的時候,在擠壓的部位,就發生了地震。”
專家點評
用比較形象的方式,向孩子解釋地球以及大陸板塊的形態,同時也揭示了地震發生的原因。
為什麼太陽給我們帶來光和熱?
夏天,小美和媽媽去郊區玩。早晨的時候,天氣還不那麼熱,非常涼爽;可到了中午,太陽像一隻大火球一樣掛在天上,曬得小美和媽媽渾身是汗。小美向媽媽抱怨說:“為什麼太陽這麼熱啊?”
類似問題
為什麼月亮也會發光?
太陽和月亮是不是很大很大的一個電燈呢?
解說
太陽會發出光和熱,這需要從太陽的構成談起。
常見回應
“因為太陽是一個不斷燃燒的大火球,它不斷地發出光和熱。”
合理解答
“太陽本身具有非常大的質量。這種質量令太陽每時每刻都在發生核聚變,同時放出巨大的能量。這些能量就是以光和熱的形式體現出來的。”
第二節 動物和植物
6歲的佳佳看到動物園的長頸鹿,問道:“為什麼長頸鹿的脖子那麼長呢?”
“為了吃高大樹木的葉子,所以她的脖子就逐漸變長了。”媽媽溫柔地說。
“那麼,它晚上是怎麼睡覺的呢?”佳佳非常好奇,接著問。
“我們一起來查查看吧!”媽媽接著說。
魚在那麼涼的水裏遊泳不冷嗎?不會感冒嗎?
一個初冬的早上,4歲的女孩昕昕偶然看到池中遊泳的小魚,於是問道:“媽媽,小魚在那麼冷的水裏遊泳,它不冷嗎?它會不會感冒啊?”
解說
有時候孩子會對任何在她視線裏的事物感到好奇,當然也會問一些稀奇古怪、令大人意想不到的問題,當然她也會從自己而聯想到其他事物,把自己的情感加到其他東西上。幼兒的心理特征就是以自我為中心來看待周圍的事物。自己覺得冷的時候,看到池中的魚,自然就會認為魚也冷。這是幼兒心理特征的顯著表現。即使不是生物,孩子們也會認為它們和自己一樣,都要早上早起、洗臉、吃飯,晚上上床睡覺。
常見回應
“魚兒又不是你,當然不會冷啦!”
這種回答就沒有注意到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來看待周圍事物的心理,而且講述方式比較粗暴。
合理解答
“池裏的水應該是很冷的吧!不過,水是魚的家,因為它經常運動,所以不會覺得冷。如果你覺得冷,我們來賽跑好嗎?”
父母的這種考慮到孩子心情以及情感需要的回答方式非常巧妙、有智慧,這時候,父母還可以引導孩子要經常參加體育鍛煉。
為什麼魚有魚鱗呢?
上午,媽媽帶著4歲的丹丹在花鳥魚蟲市場買了三條可愛的小魚。回到家後,丹丹看著在魚缸中遊來遊去的小魚,非常高興,一會兒問這一會兒問那,“媽媽,小魚的身上為什麼會長魚鱗呢?”
解說
孩子會對千千萬萬不明白的事情發問,對此年輕的父母不要懼怕也不要厭煩。記住,耐心教育即可。
常見回應
“魚天生就是這樣的啊!”
父母這種想當然的回答方式會抹殺孩子探索的精神。
合理解答
“這就像我們人要穿衣服一樣,魚在水中會冷,所以也要穿衣服。”
這是很靈巧的回答,把魚鱗比喻成衣服,這是孩子很容易理解的說明方式。如此一來,能夠讓孩子想一想衣服的功用,不隻是防寒、護身,進而還可以講一講,穿衣服對人類而言也是一種禮貌。
“魚在大海中遊泳時,會遇到很多的石頭,而魚鱗呢,就是用來保護魚在遊泳時不要受傷的。”
向孩子說明了魚鱗對於魚的重要性,簡單易懂,孩子比較容易接受。
熊貓為什麼有黑眼圈呢?
貝貝正在看熊貓的圖片,突然他一副不可思議的樣子向媽媽問道:“為什麼熊貓的耳朵、眼睛和腳都是黑色的呢?”
類似問題
勾什麼長頸鹿的脖子那麼長呢?
為什麼大象的鼻子這麼長?
為什麼兔子的耳朵那麼長?
為什麼兔子的眼睛是紅色的?
解說
所謂“百聞不如一見”,有時候父母費盡心思地對孩子進行講解,也比不上讓孩子觀察實物那麼容易理解。
帶孩子到動物園,讓他看看熊貓、大象以及其他動物。這時候,孩子看到大熊貓的眼圈是黑色的以及大象可以用鼻子吸水,用鼻子搬運食物,孩子就會很自然地了解到:“哇!原來熊貓小時候眼圈就像它爸爸媽媽的一樣是黑色的啊!還有大象的鼻子原來和我們的手擁有一樣的作用。”讓孩子經常看到實物,就會不斷引發孩子的好奇以及相關的問題。所以讓孩子有新的體驗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有時候,也不容易有直接接觸實物的機會。這時候,讓孩子從電視中觀察實物,也是一個不錯的學習機會。當然,在孩子問問題時,不見得碰巧就有相關的電視節目。因此,父母平時記住孩子所問的問題是非常必要的。當父母看到書中或者圖片有相關的資料時,要趕緊告訴孩子。雖然父母是事後才向孩子說明,但孩子仍然會很高興。孩子感受到父母對其問題的重視以及鼓勵,就會產生更多的好奇和不斷發問的意願。
常見回應
“看就看唄,怎麼那麼多問題啊!”
孩子向父母提問時,如能感受到父母的重視和鼓勵,就會產生不斷地發問的意願。反之效果也是惡性的。父母一定要認識到:父母回答孩子問題的過程不僅僅是給孩子提供知識的過程,也是父母向孩子傳達無微不至的愛的過程。
合理解答
“是呀!熊貓的爸爸、媽媽也是一樣的,她們的眼睛、耳朵和腳也都是黑色的。所以生出來的小孩也一樣。”
利用這個機會,如果可能的話,帶孩子到動物園,讓他實際地觀察一下大熊貓。這時,孩子一定會說:“真的,熊貓的耳朵、眼睛和腳都是黑色的!”
“小熊貓長得像它的爸爸媽媽啊!就像你長得像我和爸爸一樣!”
和爸爸媽媽三個人站在鏡子前,孩子會發現:“哇!我的眼睛像媽媽,嘴巴像爸爸。鼻子也很像爸爸。我長得有點像爸爸,也有點像媽媽呢!”像這樣讓孩子自己去發現答案,這是最好的。並不需要直接回答其問題,讓孩子親眼看一看實物,就可以讓他發現答案。
為什麼要給花和樹木澆水呢?
“寶寶,你去幫媽媽給陽台上的花澆些水,好嗎?”正在廚房做晚飯的媽媽對5歲的笑笑說。
“好啊,媽媽,不過為什麼要給花和樹木澆水呢?”
類似問題
為什麼要給花草上肥料呢?
為什麼要給花除蟲打藥呢?
解說
父母在做家務時,可以讓孩子幫忙,鍛煉孩子日常生活的動手能力,對孩子而言是一種很好的體驗。當然,在孩子幫助父母做家務的過程中他會發現一些問題並向父母詢問,父母要積極地給予回答,並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引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常見回應
“不澆水它們就死了!”
這種回答籠統而又刻板,孩子對於這類回答不會有什麼興趣。
合理解答
“花和樹木要經常吸水,這樣才能夠長大,就像你要吃飯一樣。但是,給花和樹木澆水時要掌握澆水的量,如果澆太多水也是不行的,會把它們淹著了。這就像人一樣,吃太多會肚子不舒服。其實,花和樹木不僅需要水,也需要太陽光的照射。”
也可以趁著這機會,向孩子說明有些植物需要很多水,有些植物不需要太多水。還有,開花以後就會結果等自然現象。這時可以帶孩子到公園去,一邊看植物,一邊進行說明。借此機會豐富孩子的植物知識,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孩子會喜歡上自然科學。
為什麼到了冬天花會枯萎呢?
4歲的容容看到庭院中夏天盛開但現在已經枯萎的花時,問道:“為什麼到了冬天時,花會枯萎呢?”
類似問題
為什麼到了秋天樹木就落葉子了呢?
為什麼冬天的花草樹木都光禿禿的呢?
解說
一年四季輪轉變換,大自然的生物尤其是植物也會生老病死,對此孩子的腦海中會存有種種的為什麼,其實這也是一個向他們解釋四季變更既而解釋時間意義的好機會。
常見回應
“大自然本來就是這樣安排的!”
孩子多觀察、勤動腦,才會發現問題,父母應多鼓勵孩子對大自然的探究,並盡量幫助孩子解決他對大自然的疑問,切不可打擊孩子發現問題的積極性。
合理解答
“因為花不喜歡寒冷,所以就枯萎了。不過,也有些花是寒冬中開放的,例如梅花。”
這種回答很平實,舉例說明也很恰當。
“如果所有的花都不在寒冬中開放,你不會覺得很寂寞嗎?所以大自然創造了各種不同的花,而讓人經常看到花開。”
如果再稍微仔細地說明花和季節,這樣會更好。
“天氣寒冷時,我們都會想要躲在家裏,行動也比較不靈活。花也是一樣喜歡溫暖,所以當天氣變得暖和到了春天和夏天時,各種花卉都會一一盛開。”
這時,可以告訴孩子,春天開了哪些花。父母可以一邊翻開植物圖畫,一邊說明,例如:蒲公英、鬱金香等,是春天的花。到了夏天時,向日葵和牽牛花會盛開。到了秋天,菊花會盛開。
“天氣轉冷時,菊花雖然會枯萎,可是到了明年的秋天,菊花還會再盛開。我們人類常會忘記東西,可是花是不會忘記的。一旦季節到了,就一定會開花。”
依照季節的不同,所開的花也會不一樣,可以像上述那樣告訴孩子。還可以追加說明:“我們想要隨時看到花的話,可以在溫室中栽培。在春天和夏天開的花,冬天也能夠在溫室中盛開。”
專家點評
孩子大都是好奇的,他們急於了解和學習他們所不知道的事物,所以,身為父母的您應該鼓勵、滿足孩子的好奇心。當孩子發問時,父母應該指點其尋找問題的答案,而同時父母也可以從孩子的反應中得知自己的回答是否合適。但在實際的生活中,很多父母卻又在無意間抹殺了孩子的好奇心,使孩子失去再提問題的興趣。
如果父母願意好好地耐心回答孩子的提問,不要用“你將來長大了就知道了”、“小孩子問那麼多幹嗎”、“就你話多”、“媽媽忙著呢,去問爸爸”等來搪塞、敷衍孩子的問題,就等於無形中打擊了孩子建立想象力和對事物的好奇。實踐證明,好奇心與創造性是互相依賴的,有好奇心的孩子,經適當正確地培養往往會爆發出創造力。
第三節 生活中的科學
除夕夜,家家戶戶都去放煙花了,小可家也不例外。隨著一個個的煙花點燃,“嗖”一聲飛向夜空中,然後在空中綻放出炫麗的煙火,小可向媽媽問道:“媽媽,媽媽,那煙火到底是怎麼來的啊?”
電腦是怎麼計算出來的呀?
孩子問道:“電腦是怎麼計算出來的呢?”
媽媽說:“在電腦裏麵計算,因為電腦裏麵有各種機器。”
“可是,它又沒有紙和鉛筆,是怎麼計算的呢?”
“因為機器裏麵能夠記住計算的方法。”
“可是,它又沒有腦袋,怎麼記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