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它沒有腦袋,可是它有線路呀!”
“線路是什麼?”孩子更加迷惑地問道。
類似問題
電視那麼小,人是怎麼跑到裏麵的呢?
收音機為什麼能發出聲音呢?
解說
即使幼小的孩童所問的問題,也不是那麼簡單就可以回答出來的。尤其是關於科學方麵的問題,有時候真的是會令父母感到頭痛。其實,上述那種情形在日常生活中會經常發生。結果這位媽媽的回答方式,使得孩子更加混亂,而且更加不解。媽媽也不是電腦專家,不了解電腦。在這種情況下,要簡單地說明電腦,實在不容易。
常見回應
“你現在還小,不需要知道那麼多。”
如此封殺孩子的問題,是很不恰當的做法。
“這個事情確實讓人頭疼,媽媽不知道,要查書。”
當孩子聽到母親這樣說時,很可能會對母親失去信任感,甚至會因為無法馬上得到答案,而產生一些不滿,因此喪失問問題的意願。再者,父母不應在孩子麵前表現出“科學是件讓人頭疼的事情”的情緒,這樣會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應培養孩子對於身邊的事物經常問“為什麼”的科學探討的眼光和態度,並與孩子一起學習,不斷地吸收各方麵的知識。
合理解答
“媽媽不太了解,等媽媽查查書,然後再告訴你。”
如果認為要用其他的方法來說明,可以如上告訴孩子,不過,有時候,“查查書”的說法是逃避孩子的困難問題的借口。但是,最好是按照與孩子的約定,盡快地給予答複。如果在書或圖畫上,看到可以回答孩子的資料時,要和孩子一起閱讀,然後再作說明。如果是從百科全書中得到的知識,就必須要依照孩子所能夠理解的程度,詳細地解釋並說明。
汽車為什麼能跑呢?
誠誠看到大街上跑著的汽車,問爸爸:“汽車為什麼能跑呢?”
孩子的每一個“為什麼”都是對事物緣由的想象,不管用什麼辦法,當麵對孩子的各種提問時,父母都要盡可能地給予回答。
類似問題
汽車沒有腿,怎麼走得比人還快?
常見回應
“因為汽車有輪子,有輪子當然就可以跑了。”
這種解釋太膚淺,沒能很好地解釋為什麼,也沒有闡明科學原理。可能孩子還會接著問,作為父母千萬不要敷衍了事。
合理解答
“汽車肚子裏有一個發動機,發動機最喜歡吃汽油,吃完汽油以後它就開始工作了,它會告訴車輪子轉動,車輪子一轉動汽車就跑起來了。”
這樣的回答比較符合認知程度稍強一些的寶寶。用寶寶的語言把複雜的科學道理講解給寶寶,盡管寶寶不知道什麼是發動機,但通過這樣的解釋,寶寶基本能理解汽車工作的原理和程序,這樣的解釋比較符合科學精神——嚴謹、真實。這樣回答不但滿足了寶寶的好奇心,同時也留下了寶寶可以繼續探索的空間。隨著他學習能力的提高,他會主動去尋找關於“發動機”的信息。
“汽車要吃東西,吃完東西汽車有力氣,車輪子轉得動,汽車就可以跑了。”
這樣的回答最符合絕大多數孩子的認知水平,也是孩子最可以接受的一種方式,因為您用孩子的語言解答了他的疑問。在您的回答裏,您還能用最簡略的語句表明了汽車工作的過程。但要提醒您,在引導孩子進行科學學習時,首先要注意盡可能地使用科學用語,回答應該更合理一些,讓孩子對一些科學概念一步到位。
紙是怎麼做成的?
6歲的周周一邊用硬紙板做小玩具,一邊問道:“紙是怎麼做成的?”
“是用樹木做成的。”媽媽答道。
“樹木可以被壓成這麼薄嗎?”周周更加好奇了。
“樹木先被弄成糨糊狀,然後再用機器壓成現在薄薄的樣子。”
“哦!”
類似問題
紙是塑料嗎?
老師說紙是木頭做的,是真的嗎?
解說
孩子出生後,紙是他身邊最容易被注意到的事物。三四歲的幼兒大概不會問這樣的問題。這是充滿了好奇心,智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六歲小孩子所問的問題。這時,可以一邊讓孩子看有關製紙的圖解或相關書籍,一邊做科學性的說明。
常見回應
“小紙是用大紙裁開的,大紙是工廠裏生產出來的呀!”
這種回答看似入情入理,其實也是父母回避、推托孩子問題的表現。這種回答仍然會讓孩子不明所以。
合理解答
“紙的原料是木材。把樹木砍伐以後,切割成小片。然後,泡在水中搗爛,使其變成有如黏土一樣的木漿。接著,再用機器壓成薄薄的紙。”
如此說明製紙的過程,接著再告訴孩子:我們的書和用來折紙的紙,都是這樣做成的。除此以外,紙還能夠做成什麼東西呢?提醒孩子注意紙的用途,也可告訴孩子關於紙的由來的一些知識:“很早以前的人不知道做紙的方法,所以他們把圖或文字刻在石頭上,或是刻在樹木上。現在薄薄的一本書,在古時候有好幾斤重,那時候,無論看書還是寫字都非常不方便。直到有紙了以後才變得方便了。”如此告訴孩子,孩子會感覺到紙的可貴,因而樹立節約用紙的意識!
為什麼水不會燃燒?
廚房裏的燃氣灶上正燒著一壺水,隨著從水壺裏傳出的咕咕聲,英子看見一股股白色的蒸汽從壺嘴裏冒出,“咦,爐灶的火燃得很旺,怎麼壺裏的水不會燃燒呢?”英子想不明白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於是就跑去問爸爸。
類似問題
為什麼水能夠滅火?
為什麼火是熱的而水是涼的?
解說
水不會燃燒,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常識。可是要想用從化學的角度將其原理揭示出來,卻又不是一兩句話能夠解釋清楚的。可以先從孩子最容易理解的方麵進行解答。
常見回應
“因為水火本來就不相容,所以水就不會燃燒。”
合理解答
首先,物質要想燃燒,必須滿足一個條件,那就是溫度足夠高,達到燃點。而水本身能夠吸收大量的熱。所以,用火去燒水,水不斷地將火的熱量吸走,使之無法達到燃點,自然也就不會被燃燒了。
專家點評
當然,“水不會燃燒”還有很多其他的原因,這些可以等孩子長大以後,具備了一定的化學知識後,再向孩子解釋。
自來水是從哪裏來的?
壯壯的家在一個偏遠的小山村,爸爸常年在外麵打工,這一年,爸爸想讓兒子長長見識,就領著壯壯來到城裏,壯壯看到街上跑的汽車、商場櫥窗裏的招貼畫和高樓上的霓虹燈覺得非常新奇,當他來到爸爸的住處,看到水龍頭裏流出的自來水時就更奇怪了:“爸爸,這裏沒有井,也沒有山上的小溪,這水管裏的水是從哪兒來的呢?”望著兒子一臉疑惑,爸爸禁不住笑了。
類似問題
廚房裏的天然氣是從哪裏來的?
自來水為什麼沒有顏色?
電是從哪裏來的呢?
解說
第一次見到自來水的孩子會非常奇怪,為什麼水龍頭一擰,就有水流出來。對成年人來說是再正常不過的常識,可對某些孩子來說,自來水是如此神秘。
常見回應
“自來水是從自來水廠來的。”
這樣的回答,就好像回答“汽車是從汽車廠來的”一樣,回答和沒回答,
合理解答
“首先,工人叔叔用抽水機,從江河湖泊裏抽取水。然後,通過管道將這些水輸送到自來水廠。在自來水廠,工人叔叔經過一係列沉澱、消毒、淨化的過程,去除水中的泥沙、雜質和細菌。然後通過水泵,將自來水輸送到千家萬戶。”
專家點評
解釋自來水生產的來龍去脈,這並不困難。通過這樣的解釋,可以讓孩子明白自來水的來之不易,從而培養孩子的節水意識。
第四節 時間
一天,5歲的樂樂非常認真地對媽媽說:“媽媽,我想把這個星期六留著,將來玩。”
媽媽看著一臉嚴肅的樂樂,趕緊俯下身來溫柔地說:“星期六是留不住的,不管你怎麼過,它部是要過去的。”
聽到媽媽的回答,樂樂好奇地睜大了眼睛,他沒有聽懂,又似乎有些懂,但非常地不甘心,問道:“媽媽,蘋果可以留起來,玩具也可以留起來,甚至爸爸的故事也可以留起來以後再講,那為什麼星期六不可以留起來呢?”
媽媽感覺到樂樂已經長大了,必須向他解釋什麼是時間了!
為什麼時鍾的指針一長一短?
5歲的晶晶看到牆上的時鍾,問道:“為什麼時鍾的指針一長一短呢?”
類似問題
為什麼(鍾表上的針)一個走得快一個走得慢呢?
解說
時間的確是孩子腦海中一個不太容易琢磨透的問題,因為它比較抽象。但是孩子對於時間的認識往往是從具體的事物開始的,父母要把握住這種機會。
常見回應
“時針走得慢,當然短了,分針走得快所以是長的。”
這種回答其實不叫做回答,而且這種回答邏輯混亂,孩子對於這樣的回答是不會滿意的。
“如果兩根針的長度一樣,就不容易看,會很容易弄錯。短針告訴我們現在幾點鍾,長針則告訴我們幾分鍾。”
這種說法對於孩子來說也不是很合適,還可以更加簡單易懂地加以說明。
合理解答
“如果短針指在3,長針指在12的時候,這就是3點鍾。”
如果有玩具時鍾,可以實際操作,讓孩子一邊看一邊向他說明。讓孩子看12點鍾、3點鍾,以及晚飯時間等,這些和孩子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時刻。一邊讓孩子看一邊加以說明,有助於孩子理解。
為什麼二月隻有28天呢?
“為什麼二月隻有28天呢?”小采一邊翻著日曆一邊問爸爸。
爸爸實在不知道怎麼回答,對此感到十分頭痛。
類似問題
為什麼一月比二月多3天呢?
為什麼一年裏有的月長有的月短呢?
解說
日曆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東西,大部分的小孩都不會發生任何疑問。但這個小女孩竟然會注意到這個問題,爸爸媽媽應該對孩子充滿了這樣的好奇心而感到自豪。
孩子對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但有好奇心並不代表孩子會思考問題,隻有當孩子對好奇的事物或現象提出問題的時候,真正的思考才開始。
常見回應
“日曆又不是我弄的,我哪兒知道!”
這種拒絕回答孩子問題的方法其實也很常見,但是,必須指出,這種回答方式讓孩子覺得父母態度粗暴的同時,還會對父母的崇拜和信任感大為降低。
合理解答
“也許是古人認為,二月比較冷,想要趕快到春天,所以二月隻有28天。”
如果提出問題的是個5歲的小女孩,如此回答即可。像這麼小的孩子,即使多作說明,也無法理解。
“羅馬曆法將單數月定為51天,雙數月定為30天。這樣一年有566天,不符合天體運行周期。而在羅馬時代,二月是處決犯人的月份,羅馬人視二月為不吉利的月份,因此將二月扣除一天。羅馬帝國建立後,皇帝奧古斯都出生在八月,這個月隻有30天,而他的養父——茅名的政治家愷撒則出生在七月。為了給予這兩位偉人同樣的尊重,特地將二月的一天劃入八月,這樣二月就隻剩28天了。”
如果提出問題的是小學高年級的孩子,則可以和他一起看日曆,結合曆史故事加以說明。
媽媽,現在是明天嗎?
5歲的霏霏一大清早跑到廚房問媽媽:“媽媽,現在是明天嗎?”
聽到女兒的問話,媽媽真是忍俊不禁。
“不,親愛的寶貝兒,現在是今天,今天是星期五。”媽媽回答。
“沒關係,媽媽!”霏霏說:“我們老師說明天我可以穿我那件粉色的新衣服。”
類似問題
媽媽,今天是什麼?
媽媽,明天是什麼?
解說
對於大人們嘴裏常說的昨天、今天、明天,孩子們雖然已經覺得很熟悉,他們記住了,卻常常用錯。
孩子到了四五歲已經可以逐步理解時間、認識鍾表了。雖然他對常聽到的昨天、下周、上個月還搞不清楚,但他們知道生活裏有一種神秘的東西,每天陪伴著他,甚至有時還左右著他的生活。在他們對此最感興趣的時候,就是教會他們認識“時間”這個神秘家夥的時候了!
“今天就是今天,明天就是明天。明天就是今天的明天……”
恐怕作出這種回答的父母自己也被時間給搞迷糊了,更不可能讓孩子清楚地感知到“今天”、“明天”的差異了。
合理解答
“不,親愛的寶貝兒,現在是今天,今天是星期五。”
這種回答就比較好,因為他引入了“現在”、“星期五”這些比較容易感知的時間概念。時間本來就是前後比較的東西,因此,用時間來說明時間是一個方法,但是不要陷入邏輯自我混亂的境地。對此,實踐與生活中的具體感知可能是較好的解答方式。你不妨在家裏準備掛一個大大的日曆,告訴孩子,每一個數字代表著一天,每天晚上和孩子一起在日曆上把當天畫下,告訴他從早上太陽升起,到晚上夜深人靜,“今天”即將過去了,等我們一覺醒來,天亮了也就到下一個數字了,那就將是“明天”了。通過這樣的方法,孩子可以對過去、現在和未來有一個清晰的感受。
專家點評
幼兒對於時間的概念在學齡前並不清晰。尤其是對於四五歲的孩子,他們正處在具體、形象化思維的年齡,他們很難理解“時間”這個抽象的概念。專家經過試驗得出,孩子從四五歲開始,通過看、不斷談論和生活中的運用是讓孩子理解時間的最好的辦法。父母可以通過以下這些方法教孩子認識“時間”這個抽象的概念。
一、在家裏準備一個日曆,以便於在平時的生活中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還可以用彩色筆在日曆上寫好對未來的規劃以及標記重要的節日,幫助孩子加強對時間的印象。例如:這個星期天去動物園,下個星期六去姥姥家,或者用符號標注孩子的生日,告訴孩子到了那一天就可以吃生日蛋糕了。經常在日曆上畫一些記號,日子長了,孩子就懂得這些日期的規律,也明白了什麼樣的日子應該做什麼。
二、每天晚上上床之前,和孩子聊聊這一天都做了什麼,然後讓孩子回憶一下昨天的活動,再一起為明天做個計劃。這樣有助於孩子理解時間的先後。
三、用圖表的形式給孩子製訂一個日程表,例如,畫一個小鍾表,指針指向7點,然後在旁邊畫上小朋友穿衣起床的畫麵,以這樣方式告訴孩子早上7點起床等,這樣可以讓孩子清楚地知道每天固定的時間裏會發生什麼,容易加快孩子了解時間的速度。
四、帶孩子外出或者長途旅行的時候,把時間和地點聯係起來,有助於孩子認識時間。例如:走10分鍾我們就能到京客隆超市、坐一個小時的公交汽車我們就能到爺爺家了等。
五、常把兩件事情聯係起來進行比較,讓孩子理解不同的事情花費的時間是不同的。
當然父母在培養孩子認識時間的同時,也應以身作則,遵守時間,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