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輯 文明與美德
●第一節 傳統美德
●第二節 文明與禮貌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懂事”的孩子。這裏的“事”,其實就是社會規範、道德感以及其他一些傳統美德。許多父母也許覺得,讓孩子學會太多的“規範”會讓孩子“吃虧”、“受束縛”。其實不然,社會的發展使人與人的交往越來越密切,必要的規範和美德是人際交往的一些潤滑劑,懂得這些,孩子才能在日後的生活中與社會交融、與他人溝通得更順暢。
還是那句老話:該是自己的,就要努力爭取;不是自己的,分文不取。讓孩子懂得社會會有黑暗、需要自立和“現實”的同時,也讓他們學會一些社會規範,學會與人為善,這樣的孩子才能健康地長大、快速地步入社會中去。
第一節 傳統美德
姨媽帶著5歲的小表姐月月到4歲的昆昆家做客,在吃蘋果時昆昆和月月發生了衝突。
“我就要那個又紅又大的!”昆昆堅持要那個最大最紅的蘋果,說著把那個蘋果拿到了手裏,緊緊抱在懷裏,唯恐月月搶了似的。
“我也要那個最大最紅的!”月月說著就去奪昆昆懷裏的蘋果。
眼看著兩個孩子就要打了起來,媽媽趕快過來協調。了解了事情的經過後,媽媽對昆昆說:“寶寶最乖了,把蘋果給月月好嗎?”
“月月比我大,是姐姐,為什麼還要我讓她呢?”昆昆不服氣地說。
“月月雖然比你大,但是今天她來到咱們家做客,姐姐就是客人啊。你想想作為小主人的你是不是應該讓著客人啊?”媽媽耐心地說道。
為什麼要把最好的蘋果給奶奶吃呢?
媽媽從超市裏買回幾斤蘋果,從中拿出幾個洗好之後,先挑了一個最大最好的遞給了正在陽台曬太陽的奶奶。
其實5歲的小建在媽媽剛回來的時候,就看到了媽媽手中提著他最愛吃的蘋果,心裏正想著:我一定要那個最大的蘋果。可誰知媽媽卻偏偏先給了奶奶,小建感到有些生氣,問媽媽:“媽媽,為什麼每次吃水果你都把最大最好的給奶奶呢?”
類似問題
為什麼每次吃東西都給奶奶最好的?
為什麼每次好東西都給外公吃?
為什麼經常給爺爺奶奶寄錢?
解說
現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他們享受著來自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以及外公外婆等過多的關愛,不少已被嬌慣、寵愛得像個小皇帝。
一些平時缺乏親情教育的孩子,理所當然地認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照顧自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其實,孩子有什麼錯呢?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家長不能以身作則地教育孩子尊敬老人,而是以一種看似無私、其實自私的溺愛將孩子緊緊地包裹起來。
其實,父母在孩子年幼時,在平時的生活中,就應該培養他們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觀念,讓敬老深入孩子的心靈,成為他們的本能。更重要的是父母要樹立好榜樣作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化孩子,使孩子逐步形成自己的價值觀。父母不要忽視這些潛移默化的教育,它會成為孩子一生受用的寶貴財富。
常見回應
“這次給奶奶,下次給你吃最大的!”
父母在教育孩子孝敬長輩的過程中,切不可因為事情較小就忽略。殊不知集腋成裘、積水成淵,孩子良好的品行是在日常的點滴小事中培養起來的。父母要經常注意並糾正孩子在小事上表現出來的不敬念頭,久而久之才能形成良好地敬老習慣。
“你那麼小,怎麼總想著跟大人比呢?”
父母的這種回答雖然暫時可以壓住孩子的欲望,但是不知其中道理的孩子並不明白自己究竟錯在何處,所以孩子也不可能發自內心地孝敬長輩。
合理解答
“孩子,咱們這個家啊,最先有的是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含辛茹苦地把爸爸媽媽養大,然後才有了你。他們為咱們這個家所做的努力是最多的,也是最辛苦,功勞最大的人。現在奶奶年紀大了,身體不好也非常需要營養,你說是不是應該將最好的蘋果給奶奶吃呢?”
在日常的生活和點滴的事情中,父母首先要孝敬老人,做好孩子的表率,因為孩子對父母以及其他老人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的影響。父母應告訴孩子孝敬老人的原因,使孩子真正理解他們曾經為家庭付出的艱辛和磨難。
“現在給奶奶吃最好的,等將來你年紀大了,你的孩子也會給你吃最好的!記住寶寶:孝敬老人是我們的傳統美德,你將來希望你的兒子、孫子怎麼對待你,那你現在也要怎麼對待你的長輩。”
從小就要教育孩子孝敬老人,讓敬老成為他們自己的觀念,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為什麼要經常去看外公外婆?
雯雯和爸爸媽媽像往常的周末一樣走在去外公外婆家的路上。雯雯看著外麵美麗的景色,想起兒童遊樂園裏和爸爸媽媽一起玩耍的歡快的小朋友,忍不住問媽媽:“媽媽,為什麼我們要經常到外公外婆家啊?外婆家又沒有好玩兒的。”
媽媽說:“我們要去看外公外婆啊,因為外公外婆很想雯雯,我們不去,他們會難過的!”
雯雯興奮地說:“那我們把外公外婆接過來住,他們就可以天天看見我,我們也可以出去玩兒啦!”
類似問題
為什麼要經常去看爺爺奶奶?
為什麼不把爺爺奶奶接過來和我們一起住呢?
解說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住房條件的改善,越來越多的晚輩有了自己的小家,不和父母居住在一起了。但是不管怎樣,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是不應改變的。父母自己不僅要尊老、敬老,而且還要以身作則經常教育孩子繼承這個優良傳統。
常見回應
“如果我們不去看外公外婆,他們會生氣責怪我們的。”
“咱們家那麼小怎麼能住下那麼多人呢?”
孝敬父母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作為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哺育了我們成長,教育我們做人,我們孝敬他們是理所當然的。父母應從小教育孩子使之明白、懂得自己所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如果我們將去看望父母、與之交流和溝通看成一種負擔,又怎能指望自己的子女對自己的真情流露呢?
合理解答
“我們不去,外公外婆會想咱們的!”
“雖然爺爺奶奶不和咱們住在一起,但他們最關心的還是爸爸媽媽和你,我們還是最親的一家人。寶寶說咱們是不是應該經常去看他們,多關心他們啊?”
父母常帶孩子看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鼓勵他們與長輩多溝通,讓他們真正體會“回家”的幸福感覺,仔細體味老人關心的言語以及行動,記住老人為他們做的可口的飯菜、買的漂亮新衣,讓孩子從中體會到溫情和關懷。同時也教孩子學會關心和體貼別人,回報給予自己愛的老人。父母常帶孩子回家看他們的爺爺奶奶,自己年老時,才能常有子女帶著他們的孩子來看望自己。
“寶寶,外公外婆已經習慣了現在的家,到了新的地方他們會不習慣的。但是不管外公外婆住在哪裏,我們都應該孝順他們,經常去看他們啊!”
告訴孩子,老人住在哪裏不是最關鍵的,關鍵是要繼承尊重老人、孝順老人的傳統美德,讓老人無憂無慮地享受天倫之樂。
為什麼要讓著小弟弟呀?
一天,姑姑帶著兒子剛剛來到5歲的莉莉家做客。
媽媽以為莉莉有了小夥伴和她玩耍一定很高興,但是事實卻正好相反,莉莉不但不歡迎剛剛,還緊緊地護著自己的東西,就連平時一點都不喜歡的玩具也不讓剛剛碰一下。
媽媽看到這種情景,對莉莉說:“莉莉乖,把玩具給小弟弟玩兒,好嗎?你要讓著弟弟啊!”
“我就不要給他玩兒,為什麼要讓著小弟弟啊?”莉莉不滿地說。
類似問題
他比我大,為什麼還要我讓著他呢?
為什麼要讓客人先吃?
解說
現在很多家庭都隻有一個孩子,他們獨自享有父母的愛、可口的美食、各種各樣的玩具等。生活在獨享環境中的孩子,比較容易養成自私、任性、霸道、專橫等扭曲的性格。因此家長的溺愛和過度關注往往造成孩子缺乏獨立自理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不知如何去關注、幫助和愛護周圍的夥伴。
作為家長要及時對孩子進行教育,否則等到問題擴展到很嚴重的程度時再後悔莫及也無濟於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