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回應

“你是姐姐,當然要讓著小弟弟了。”

父母的強硬態度並不能改變孩子的行為和舉止,而且孩子也不可能從根本上理解和懂得謙讓和照顧弱小者的美德。

“小弟弟是客人,你就應該讓著啊!”

父母這樣教育孩子,他們會認為客人是來爭奪他們東西和父母疼愛的可惡的家夥,這樣隻會增加孩子對客人的厭煩和討厭。

“這個先給小弟弟,回頭媽媽再給你買更好的。”

父母這樣教育孩子,看似是對孩子進行關愛和安撫,但結果卻可能導致孩子向偽善、自私等不好的方向發展。

合理解答

“寶寶,想想看,你到小輝哥哥家的時候,哥哥是不是把玩具都拿給你玩兒,什麼事情都讓著你呢?弟弟比你年齡小,你是大姐姐應該向小輝哥哥學習多照顧弟弟,有了好東西呢,也應該跟弟弟分享啊!”

“孩子,如果我們到哥哥家做客的時候,他不給你玩兒玩具,還把最好的東西留給自己,你難過嗎?所以呀,我們要想別人對自己好,不讓別人說自己沒禮貌,就應該好好對待他們!”

父母用生活中實際發生的例子教育孩子,隻有對那些比自己弱小的、比自己更需要的人,才可以謙讓,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謙讓的精神。

“你是小主人,你來招待客人吧!”

父母不要強迫孩子把自己喜愛的玩具給別人。孩子與小弟弟的衝突是由成人的“偏心”引起的,與其責怪孩子不如換一個“公平”的標準來鼓勵孩子交往,譬如:引導孩子招待客人,這樣既強調了孩子的主導地位,讓他(她)產生責任感,又照顧到了客人。

“寶寶,還記得媽媽給你講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嗎?當大家吃東西的時候,小孔融是怎麼做的呢?寶寶是不是也應該向孔融學習呢?”

經常給孩子講謙讓的故事,用故事啟發孩子,使孩子懂得謙讓是一種美德,是一種風範,用正確的人生觀對孩子加以引導。

專家點評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家庭作為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孩子尊老愛幼方麵,父母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

父母應從小教育孩子尊老愛幼,那不僅能促進家庭的和睦、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關愛,還能陶冶孩子高尚的情感。有無尊老愛幼的習慣,實質是一個人能否尊敬他人、關心他人、愛護他人的大問題。當然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時候,也要講究一定的方法。除采用平時的言辭教育外,父母還應為孩子多創造與老人接觸、關愛老人以及幼兒的機會,使尊老愛幼體現到具體的生活言行上。

父母在對孩子進行尊老愛幼的教育時,首先要以身作則,作孩子的楷模和良好榜樣。父母如何對待長輩,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言行表現。作為父母,要首先對自己的行為做一番反省,嚴格要求,隻有自己首先做到了尊敬老人、關心老人、孝敬老人,用自己的言行影響孩子,孩子耳濡目染,才會逐步養成尊老愛幼的好習慣。

第二節 文明與禮貌

公共汽車到站了,這時上來了一位年輕的母親抱著一個看上去正上幼兒園的男孩。車上的一位阿姨從座位上站起來讓他們坐下。

母親讓孩子說聲謝謝,可那個男孩反而白了阿姨一眼,說:“為什麼要說謝謝啊?我是孩子她本來就該讓座啊!”然後開始若無其事地往窗外看。

母親非常尷尬,卻又無可奈何地說:“孩子就是這樣。”

阿姨說:“沒什麼。”

男孩就那樣一個人坐著,母親站在他的身旁。車越來越擠,母親想抱著孩子坐下,但男孩卻伸手打自己的母親,不讓母親坐,母親隻好苦笑了一下。

為什麼我跟他們開玩笑他們也會生氣呢?

賓賓帶著五六個小朋友在自己家的院子裏玩耍,媽媽在客廳裏聽見孩子們在不停地說話。

“他的眼睛總是腫腫的,就叫他‘腫眼睛’得啦!”一個小朋友提議說。

“好啊!好啊!就叫他‘腫眼睛’啦!”另一個小朋友歡呼道。

“我不要叫‘腫眼睛’,那多難聽啊!”一個細細的聲音說。但是他的說話聲很快被其他小朋友的歡呼聲淹沒了。

“那牛牛呢,你們看他那麼胖,又那麼笨,我們就叫他‘大笨熊’啦!”媽媽聽得真切,這是賓賓的說話聲。

“你才是‘大笨熊’呢!你總愛給別人起外號,你真是討厭,我們都不要跟你玩兒了!”叫牛牛的孩子大聲地反抗著。

不一會兒,其他孩子都相繼離開了賓賓家。賓賓非常沮喪地問媽媽:“我隻是跟他們開玩笑,他們為什麼會生氣呢?”

類似問題

為什麼我不可以給別人起外號啊?

我開玩笑,老師為什麼批評我呢?

解說

孩子思想活躍、性格開朗、愛說愛笑,從某一些方麵來講是一件好事情。因為通常情況下,這樣的孩子的智力和情商也是超前發展的。如果孩子的語言幽默機智,還會給人們帶來很多歡樂。但是如果利用別人的缺點而給別人取外號取笑、傷害別人,那就是不文明、不道德的行為了。所以,一旦出現上述類似情況時,父母要及時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

常見回應

“你開玩笑他們還生氣,咱們不跟他們玩兒了!”

“哎呀,我們家寶寶真是厲害,說得挺形象啊。”

對於孩子的過分玩笑,父母應該及時給予正確地指引,如果一味地縱容甚至誇獎孩子的過分行為,隻會導致日後孩子更加放縱自己的行為。

“小朋友們生氣不跟你玩兒,肯定是你太過分了。下次再這樣,我要打你啦!”

孩子犯了錯誤傷害了別人,作為父母當然要提出批評,但是不能用恐嚇孩子的方式強迫孩子改正,即使這樣孩子將來也不一定就能如父母所願將錯誤改正。正確的做法是告訴孩子錯誤的原因以及改正的方法,這樣孩子就能逐漸掌握開玩笑以及做事情的尺度了。

合理解答

“孩子,與別人開玩笑要掌握尺度。如果開過了頭,那就不再是玩笑了,而是對別人的侮辱,那是不尊重別人的表現。你想想看,如果別人侮辱你、不尊重你,你還會高興嗎?”

用平和的語氣對孩子講道理,使之明白錯誤的原因。或者讓孩子換位思考一下,效果將會更佳。父母也可以借此機會給孩子講述一些生活中隨便與人開玩笑而最後受到懲罰的故事,使孩子更真切、更具體地明白玩笑開過了頭就不再是玩笑的道理。

“媽媽知道你是一個勇敢並且知錯就改的好孩子,這件事情確實是你錯了,和媽媽一起向他們道歉好嗎?”

告訴孩子“人無完人”,誰都會犯錯誤,重要的是犯了錯誤後要勇敢麵對並且承認自己的錯誤,及時進行改正錯誤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讓他們等會兒怕什麼?

今天幼兒園組織小朋友們去公園春遊,剛剛可高興了,一大早就喊媽媽起床把自己送到了幼兒園。

下午媽媽到幼兒園接剛剛時,卻發現剛剛像是變了一個人似的,哭喪著小臉,沒有一絲興奮和欣喜。

媽媽一問才知道原來事情是這樣的:老師帶著小朋友們到了一片綠油油的草地上之後,就讓孩子們開始了自由活動,並告訴小朋友們等老師吹哨子的時候,大家再集合。小朋友們玩兒得不亦樂乎,尤其是剛剛,老師吹哨子的時候剛剛正在捉一隻五彩斑斕、翩翩起舞的大蝴蝶,所以他遲遲不肯到老師那裏集合。最後老師批評了剛剛,剛剛感到很委屈,所以就不高興啦!

剛剛心有不甘,問媽媽:“讓他們等一會兒怎麼啦?至於批評我嗎?”

類似問題

都還沒有到呢,急什麼啊?

解說

尊重別人,是人必須具備的一種品德。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並且隻有尊重別人的人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尊重別人的良好品德,並不是天生就具有的,而是後天接受良好的教育的結果。

父母應從小教育孩子尊重別人,而教育孩子尊重別人的前提是父母應首先尊重自己的孩子。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說過:“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這就是真理。”生活中,父母以應有的尊重對待孩子,孩子才會真正懂得尊重。而作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也要互相尊重,因為父母之間的相互尊重會在不知不覺中給孩子以良好的影響。相反,如果父母一方經常當著孩子的麵揭另一方的短處,甚至謾罵對方,就會給孩子造成很惡劣的影響。“當麵教子背後教妻(夫)”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父母要成為尊重別人的榜樣,處處尊重別人。對於孩子有不尊重別人的言行舉止時,父母要耐心地給予更正和指導,使孩子盡快形成尊重別人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