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回應

“是啊!讓他們等一會有什麼大不了的呢!至於批評我們家寶寶嗎?”

過分溺愛,隻會導致孩子無所顧忌地任性,使孩子根本不懂得尊重與付出。所以父母應好好想想,怎樣才能讓孩子意識到不守時的背後是信譽的喪失和品格的貶值呢?

合理解答

“孩子,你想想看,其他小朋友都聽從老師的號召開始集合了,而隻有你不遵守紀律,讓那麼多人等你一個人,這樣大家就會不喜歡你、不理睬你、也不跟你玩兒了,那你多沒意思啊?那樣你會高興嗎?”

父母應及時告訴孩子錯誤之所在以及不改正錯誤可能帶來的後果,同時讓孩子意識到,隻有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尊重自己以及尊重別人也是尊重自己的道理。

為什麼不能叫他瘸子呢?

露露居住的小區裏有一位殘疾人王大爺,必須借助雙拐才能行走。

一次露露在樓下和媽媽散步時,看到王大爺拄著雙拐從遠處走來,露露就一邊做鬼臉一邊模仿了起來,還一邊對媽媽擠眼睛一邊說:“你看我學的像不像啊?”

媽媽看到露露的行為十分生氣,訓斥露露怎麼這麼沒禮貌,並要求露露向王大爺道歉。露露委屈極了,小臉立刻漲得通紅,淚水一下子湧了出來。

類似問題

媽媽,什麼是殘疾人啊?

他們是聾子嗎?

解說

禮貌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的道德準則和規範。父母應以身作則,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使孩子從小就懂得什麼是文明禮貌、文明禮貌的語言以及行為有哪些並讓孩子將文明禮貌表現在與人的交往中,表現在實際的生活中。

常見回應

“你這樣說他們,他們會自卑的!”

無論是身體殘疾,還是智力有問題,用人的身體特征來取代稱謂,都是不道德的行為。在人格尊嚴上,殘疾人與健康人享有一樣的權力。難道殘疾人的尊嚴就比正常人缺失一些嗎?

“傻孩子,別當麵這麼喊呀!”

媽媽是暗示孩子背地裏可以歧視身體有殘疾的人嗎?從生理學的角度上講,“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是有缺陷的人,都有自己的弱點,想要自己不被人歧視,就不要歧視別人!

合理解答

“你看那個叔叔多了不起,雖然眼睛看不見,但還是自力更生努力工作,一點都不比那些眼睛能看見的人差啊!”

日常生活中,父母應多給孩子講解張海迪、海倫等一些身殘誌不殘的經典感人故事,使孩子了解並明白雖然他們身體上有缺陷,但是在其他方麵他們和正常人一樣,甚至比正常人做得還要好,讓孩子了解、尊重身殘誌不殘的殘疾人。

“孩子,你知道嗎,有些話讓人聽了高興,有些話讓人聽了不舒服,甚至難受。你這句話就會讓人不高興。”

有時候孩子學了一句髒話或者侮辱性的語言,並不一定真正懂得那句話的含義。父母在利用該時機對孩子進行教育的同時,也要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要給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

“孩子,媽媽不是教過你嗎?看見像爺爺奶奶那樣的老年人,應該叫爺爺奶奶;看見像爸爸媽媽這樣大的人呢?對了,應該叫叔叔阿姨,這些才是正確的稱呼!這樣才是媽媽的好孩子!”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堅持使用正麵教育與具體行為相結合的方法,因為那樣能使孩子更直觀、更真切地理解禮貌用語的含義,並會盡快使用到生活中。

為什麼大人說話時我不能插嘴呢?

亞亞的爸爸正在客廳裏和同事李叔叔談事情,談到高興處,兩人爆發出“哈哈”地大笑聲。

“你這個主意真是不錯,一方麵可以開總結表彰大會,一方麵還讓大家觀光旅遊了一把!”爸爸由衷地稱讚道。

“嗬嗬,桂林風景那麼優美,而且距離咱們又不遠,相信大家都願意去!”李叔叔說道。

“爸爸要去桂林啊?帶上我好不好?我也想去!”亞亞聽到李叔叔提到桂林,馬上說道。

“大人說話,小孩子插什麼嘴啊!上一邊學你的習去!”爸爸大聲訓斥道。

亞亞感覺很委屈,抹著眼淚問媽媽:“為什麼大人說話時我就不能說話呢?”

類似問題

為什麼大人可以說話,我卻不可以說話?

你們為什麼不讓我說話啊?

解說

對於孩子打斷別人說話、隨便插嘴的現象以及其他不禮貌的行為,父母要及時給予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千萬不要動不動就以訓斥、甚至打罵來對待年幼的孩子,因為那樣不但容易毀滅孩子的好奇心、打消孩子參與的積極性,而且容易挫傷孩子自尊心、增加孩子的自卑感。

常見回應

“你自己的事情你還做不好呢,大人的事情你管那麼多幹什麼!”

“大人說話哪有你插嘴的份啊!你看人家豆豆從來不這樣!”

孩子參與大人的談話絕大部分是因為對大人的關心,或者是對大人談話內容的新鮮和好奇,從另一方麵說,這也是孩子有責任感以及求知欲的具體表現。大人們談話時如果想要避開孩子的注意和打斷,可以找一個比較隱秘的地方,或者是關上房間的門。但是,談話已經引起孩子的關注,父母就要正確地麵對孩子的參與欲望,給孩子以正確的引導,而不是生硬地訓斥以及拿他與其他的孩子相比較,那樣不但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還比較容易加重孩子的挫折感和自卑感。

“哎呀,我們家的兒子都敢上場麵啦!值得鼓勵啊!”

父母鼓勵孩子勇於社交是對的,但是要注意場合以及對他人起碼的尊重。對於孩子愛插嘴這個不文明的習慣,父母應及時予以糾正,不能聽之任之,甚至抱著鼓勵的想法,否則孩子將會養成這個不文明的壞習慣。

合理解答

“爸爸正在和李叔叔談重要的事情,如果你在他們都不知道的情況下插上一嘴的話,就會打擾他們的交談,影響他們的注意力,這是非常沒有禮貌,也是非常沒有教養的!”

“孩子,不等別人把話說完就發表自己的看法,是非常不禮貌的!你要是想參與到其中,可以事先跟爸爸說一下,征得爸爸的同意後,再說話。”

麵對孩子插嘴的事實以及由此產生的疑問,父母應明確地告訴孩子隨便“插嘴”以及打斷別人的談話都是不禮貌的行為,除非是非常著急的事情,一般情況下,不要不等別人把話說完就開始發表自己的看法,那是不尊重別人的行為。告訴了孩子這些道理,相信一般的孩子以後都不會再犯類似的錯誤。

專家點評

自古我國就是一個注重文明禮貌的禮儀之邦。文明禮貌不但反映了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互相關心的友好關係,而且還反映了公民自身的文化修養水平。孩子一旦養成了文明禮貌的好習慣,會給家庭帶來很多生氣和樂趣,給父母減少很多麻煩。更重要的是,養成文明禮貌好習慣的孩子,從小就會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要受到社會規範的約束,從而逐步懂得其在社會上的責任,這樣孩子將會更自覺地遵守社會規範的要求。

每位家長都有責任和義務對孩子進行文明禮貌的教育,而對於孩子來說,幼兒時期是行為習慣形成的重要階段,父母應抓住這個有利的時機,盡快把孩子培養成講文明、懂禮貌、有教養的好孩子。

父母教育孩子,首先要讓孩子理解並且學會使用禮貌用語。例如:對長輩、父母、老師以及其他人要稱呼“您”或“爺爺奶奶”、“叔叔阿姨”,不能直呼其名,更不能用身體特征代替稱謂;當給別人帶來麻煩時,要說“對不起”表示歉意;當得到別人的幫助時,要說“謝謝”等,使孩子從小做到語言文雅、彬彬有禮,不講粗話、髒話,不強詞奪理、惡語傷人。

隻有文雅的談吐而沒有得體的舉止是遠遠不夠的,父母在教孩子使用禮貌用語的同時,還應培養孩子優雅得體的舉止。例如:教育孩子遇到熟人要問好;進入別人的房間,要先敲門;客人來了要主動讓座,並端茶倒水;不隨便插嘴打斷別人的講話等,使孩子在談吐和舉止兩方麵共同發展和提高。

為培養孩子形成文明禮貌的言談舉止,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樣,及時給予孩子指導和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