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之美
作者:畢役
日本的一個研究小組不久前在小笠原群島發現了一種十分罕見的小型海鳥——小笠原鸌,學名為Puffinus bryani。
鸌是海洋性鳥類,呈世界性分布,隸屬於鸌形目。鸌形目中除了鸌,還包括人們更熟悉一些的信天翁、海燕等鳥類。它們的外形和海鷗有些相似,但嘴較長而側扁,先端彎曲成鉤狀,非常銳利。它們與鷗類最明顯的區別是鼻呈管狀,因此它們也被叫做管鼻類。鸌主要包括暴風鸌、剪水鸌、圓尾鸌、燕鸌等類群。小笠原鸌是剪水鸌類的一種。
鸌僅在繁殖季節才來到偏僻荒寂的大陸石質海岸或島嶼上,非繁殖季節則成年累月都在海洋上活動、覓食,休息亦在海上。它們特別喜好在海闊天空中自由翱翔,駕禦長風的技巧非常高超。它能適應海洋的多變氣流,展開的雙翼可以在空中停留幾個小時而不用扇動翅膀,聽憑強風吹送。翱翔的動力來源主要是上升氣流所產生的動能,尤其是海洋上空的不穩定上升氣流。一般利用順風和下落飛行來加快速度,接近海麵的時候再轉方向,並且乘與波峰摩擦而減弱的迎風而上升,飛上天空,如此反複飛翔。它們也會遊泳和潛水,但潛的不深,時間也不長,在水麵起飛非常容易而靈巧,但在陸地行走困難而笨拙,起飛也需要爬到高處才能飛起。
鸌主要以海洋中的各種小魚、蝦、甲殼類、軟體動物和其他浮遊動物為食。它們具有一套獨特的“海水淡化裝置”,不僅體內的排鹽腺像海水淡化器一樣,能排除體內過剩的鹽類,而且在眼窩上部還有一個叫“泌氯器”的器官,將含有大量鹽分的液體從鼻孔排出,常形成一個個亮晶晶的水滴掛在鼻孔上。在嚴重缺乏淡水、沙漠化非常嚴重的阿拉伯海灣國家,科學家正在根據鸌等海鳥的這種生理特點,研製仿生海水淡化器。
小笠原鸌體長僅有20~30厘米,但擁有黑色的長尾羽。它是1963年在中途島首次被發現和命名的,此外,僅在1990年又捕獲過一隻,並且拍下了它的照片。從那以後,人們再也沒有發現過它的身影,因此一度認為它已經滅絕了。也有人認為,小笠原鸌擁有高超的在遼闊的海洋上空飛行的能力,因此生存範圍很大,可以到達更為遙遠的海島,盡管目前尚未在任何島嶼上發現過它們的巢。
從1997年到2011年,日本的這個研究小組總共在小笠原群島上發現了6隻這種小型海鳥,但他們並不知道它們就是從前發現過的小笠原鸌,直到經過仔細研究之後,才最終確認了這一結果。盡管科學家再一次發現了小笠原鸌,但它仍然屬於十分珍稀的鳥類,麵臨滅絕的危險。在野外考察中,研究小組甚至還發現了這種小型海鳥被入侵物種黑鼠吃掉的殘骸。因此,科學家呼籲將小笠原鸌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責任編輯】龐 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