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商品和商品學(1)(1 / 3)

第一節商品的概念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凡是商品必須是勞動產品,不是勞動產品不能成為商品。勞動產品如不用於交換也不能成為商品。任何商品都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種屬性。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商品的價值範疇由有關經濟類學科來研究。馬克思說:“商品的使用價值為商品學這門學科提供材料。”而商品的使用價值範疇則主要由商品學來研究。

一、商品的概念

人們的生活和工作都離不開商品,天天都要與商品打交道。商品是社會生產的必然產物。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需要消費,需要人類通過自己的勞動,不斷地改造自然以滿足自己的需要。由於不同人群自身能力發展不平衡,所處的環境狀況不一樣,其勞動成果就會出現差異性。為解決人類需求的多樣性和勞動成果的差異性,交換成為社會生活的必然選擇。當社會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了以交換為其主要目的的生產以後,商品就出現了。商品的產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社會分工;二是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於不同的所有者。商品必須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不是勞動產品不能成為商品,而勞動產品如果不用於交換,也不能成為商品。

什麼是商品?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商品是在一定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上,由各自不同的生產資料占有者或使用者所生產的、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要素,並通過等價交換來實現的勞動生產物。簡單地說,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

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商品的使用價值,就是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有用性。例如,衣服可以遮體、保暖並增加美感,麵包可以充饑、房屋可以居住、計算機可以處理和傳遞信息等。商品的使用價值,是由商品自身的物理性能、機械性能、化學性能、結構性能、生物性能、電器性能等自然屬性所組成的,它們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生活範圍的擴展而不斷被開發出來。商品的使用價值,在一切社會形態中都是構成社會物質財富的內容。商品的價值,就是凝結在商品中一定數量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商品的價值,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隻有在交換的過程中,通過不同商品使用價值之間量的比例關係,商品的價值才能表現出來。從商品交換的屬性來看,賣方擁有商品的使用價值,擁有商品的所有權,而買方沒有所有權,通過市場交換,賣方把商品的使用價值讓渡給了買方,失去了商品的所有權,得到價值。如果說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那麼商品的價值就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體現了商品生產者相互交換勞動產品的社會關係。

站在市場角度上,商品不僅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而且還是有形實體和無形服務的統一,是一個整體的概念。商品生產的發展,使得供求矛盾逐漸轉化,由賣方市場轉化為買方市場,生產出的商品能否實現,關鍵在於能否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因此,在賣方市場條件下研究商品,不能僅考慮賣方的要求,還必須充分考慮買方的要求,即消費者的需要,著眼於商品的整體。商品的整體概念包含三層含義:一是具有實質性,即能夠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和利益要求,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具有使用價值。例如,買電視機是為了看電視節目,買洗衣機是為了洗衣服,它是商品的核心部分。消費者購買商品,首先要看核心部分。二是具有實體性,即商品的具體形態。如商品的性能、外觀質量、式樣、色彩、商標、包裝等,它是商品的形式部分。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考慮到核心部分以後,還要對形式部分進行選擇。三是具有延伸性,即商品給消費者帶來的附加利益。如送貨、安裝、維修、保證等,它是商品的附加部分。商品整體的三重性,體現了商品是有形實體和無形服務的統一。

二、商品的本質

商品的本質特征包括以下四個方麵:①商品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②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有機統一;③商品表現為一定的生產關係;④商品在交換中,物的所有權發生轉移。

簡單的語言所表達的觀點,其背後往往包含著深奧複雜的內容。從語言表達上看,商品的定義是簡單的,但人們對商品本質的理解卻似乎遠未達到理清頭緒的程度。本文擬就對兩個問題的分析,從一個側麵來對商品本質含義作一回答。這兩個問題是:①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商品之外的一切產品的使用價值有沒有區別?②已退出流通領域的商品是不是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