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商品質量的概念和基本要求
一、商品質量的概念和構成
(一)商品質量的概念
在對商品質量進行界定以前,首先要對質量進行界定。質量最基本的概念,是指“一組固有特性滿足要求的程度”。在這個概念中,質量並不僅僅指產品或服務的質量,而是泛指一切可單獨描述和研究的事物的質量。這種事物既可以是活動或過程,也可以是產品、組織、體係或人以及上述各項的任何組合定義中的“要求”;既可以明確表述出來,如有關質量法規、標準或者是買賣雙方通過契約所做的約定等,也可以是隱含的不言而喻的,如人們對絕大多數的消費產品的需要和期望。定義中的“特性”是指事物可以區分的特征,主要包括功能性、準時性、可靠性、安全性及舒適性等。正是由於事物具有各種特性,才使得它能夠滿足人和社會各方麵的要求。
商品質量是商品學研究商品使用價值的核心內容,也是經濟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題。隨著社會生產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商品質量的重視也越來越高。商品質量是評價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優劣程度與商品滿足使用和消費需要程度的各種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的總和。商品質量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其表現在具有時間性、空間性和消費對象性。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消費對象對同一個商品有不同的質量要求,並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的不斷發展而不斷進步。
根據商品質量內容和要求的側重程度不同,商品質量又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1.狹義的商品質量
所謂狹義的商品質量,是指評價商品使用價值、優劣程度的各種自然屬性的總和。這種質量的高低,是以商品與特定標準技術條件的符合程度來考核的。通常以國家標準、專業標準或訂貨合同中的有關規定作為最低技術條件,所以習慣上又稱為商品品質、產品質量。商品使用價值,是由商品的各種自然屬性所決定的,自然屬性的總和也就構成了商品質量的主要內容。狹義的商品質量是衡量商品使用價值的尺度,它反映了商品的有用性和適用性,如商品的性能、可靠性、壽命、安全性、外觀、色澤、音質、氣味、手感等,是商品的基本性能和作用。為了衡量和考核商品質量,國家、專業部門和很多企業將產品的質量特性定量化,製定了產品的質量標準,作為衡量商品質量高低的依據。商品學中的技術學派強調以商品所具有的自然屬性的總和作為商品質量的基本含義,也就把商品的自然質量的高低作為對商品質量評價的唯一依據。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逐步完善,現代科學技術和科學管理手段在商品生產上的廣泛應用,商品交換逐漸由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由供不應求轉為供大於求。在這種情況下,單純從技術角度上考核商品質量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必須增強市場觀念,研究消費者的需求情況,將注意力轉向市場需求的調查和預測、各種營銷手段和科學管理手段的運用上,否則就要落後,就會在競爭中失敗。與之相適應,我們必須擴充對商品質量含義的理解,這就形成了廣義的商品質量。
2.廣義的商品質量
廣義的商品質量,是指衡量商品使用價值的各種屬性的總和,包括商品的自然屬性、經濟屬性和社會屬性等的總和。廣義的商品質量又稱為市場質量。自然屬性體現的是自然質量,是構成商品質量的基礎因素,它包括商品的性狀、結構、理化性能以及用感覺器官直接測定的商品質量;社會屬性主要表現為商品質量的社會適應性,也就是商品對變化多樣的社會需要的適應程度和滿足社會需要的能力,它受人的主觀因素影響,是人們心理精神的需求,受製於時間、地域、國情、風俗習慣、消費趨勢等;經濟屬性主要指商品的生產成本和使用成本,要求商品物美價廉、貨真價實。
從消費者角度來理解廣義的商品質量,是指消費者能夠感受到的商品總和品質,包括商品的內在質量、外觀質量、包裝質量和市場質量等。這種商品質量具有主觀性、客觀性、相對性和社會性,每個生產者、銷售者和消費者都會從自己的角度,基於個人的不同的社會地位、文化和心理素質,對商品質量做出各自的評價,體現出商品質量的主觀性;自然屬性是商品質量的基礎,體現出商品質量的客觀性;商品質量是相對一定的使用條件、一定的用途、一定的價格,與同類商品相比較而言,因此商品質量又具有相對性;商品質量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消費習慣的變化而不斷提高,這又體現了商品質量的社會性。廣義的商品質量就是消費者需要的質量,體現了商品學總和學派的質量觀,即從技術、社會和經濟等多種角度來理解商品質量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