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商品質量(4)(1 / 3)

第三節商品質量管理和監督

一、商品質量管理的概念及內容

(一)商品質量管理的概念

商品質量管理是指企業為了使商品質量達到或符合商品標準和特定要求所進行的所有管理活動。具體地說,商品質量管理就是為了改進、提高和保證商品質量所進行的調查、計劃、組織、協調、控製、檢驗、處理及信息反饋等各項活動的總稱。

商品質量管理是以商品質量體係為依托,通過商品質量策劃、商品質量控製、商品質量保證和商品質量改進等活動發揮其職能的。質量體係是指為實施質量管理,由所需的組織結構、程序、過程和資源構成的有機整體。這四項活動是商品質量管理工作的四個重要方麵。企業對商品質量的管理,通常包括質量保證和質量控製兩部分。質量保證是指企業為了使買方或消費者確信其商品質量和服務質量,而進行的必需的全部有計劃和有係統的活動。其目的在於確保買方或消費者對其商品質量的信任和確保買方或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我國法律已明確規定了生產者和銷售者的產品質量責任和義務。質量控製是指企業為了使其商品的生產、流通過程或服務達到質量要求所采取的有關技術活動,也就是企業為保證商品質量和服務質量而采取的各種技術措施及其他措施。其目的在於為用戶和消費者提供滿意的商品和服務。為了使質量管理達到質量目標,必須結合本企業的具體目標、產品和生產過程,建立一個全麵、完善和有效的質量體係。

(二)商品質量管理的曆史演變過程和發展

商品質量管理大體經曆了三個曆史發展階段。

1.商品質量檢驗階段(1920—1940年)

最初,現代的工業化尚未實現,生產廠的規模一般也不太大,產品質量主要依靠工人的技巧來保證。20世紀以前,產品的質量檢驗,主要靠手工操作者的手藝和經驗對產品質量進行鑒別、把關。隨著工業化的到來和生產的發展,20世紀20年代開始出現了專職檢驗人員。專職檢驗人員要求對產品進行檢驗或實驗,做出合格或不合格的判斷,對保證產品質量、維護企業信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這種事後的、把關型的管理,主要是對產品劃等級、挑出不合格品,並不能減少或避免不合格品的產生,而且有些產品不能靠檢驗的辦法來保證質量,產品進行全數檢驗有時在技術上是不可行的,在經濟上也是不合算的。隨著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生產效率的不斷提高,商品質量檢驗的以上缺點就越來越顯得突出,至20世紀40年代,商品質量管理進入了統計質量管理階段。

2.統計質量管理階段(1940—1960年)

從20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末,商品統計質量管理首先在美國的軍事工業生產中得到應用。它運用數理統計方法,從產品質量波動中找出某些規律性,采取措施消除產生異常波動的原因,從而生產出符合標準要求的產品;另一方麵應用數理統計技術方法,著重於生產過程的控製與管理,以預防為主,收到了顯著效果;再一方麵,這種技術的采用能夠帶來巨額利潤,帶動了其他工業的發展。20世紀50年代,日本工業界引進並很好地運用了統計質量控製,這為日本工業的崛起和產品質量的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這個階段由於片麵強調數理統計方法的作用,使人們誤認為“質量管理就是數據統計,方法深奧,理論難懂,是數學家的事”,感到統計質量管理“高不可攀”,因而在進一步推廣上受到很大限製。另外,這種方法也忽視了組織管理工作和廣大職工作用的發揮。

3.商品全麵質量管理階段(1960年至今)

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商品質量管理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全麵質量管理階段。20世紀50年代後,科學的質量管理在工業發達國家迅速發展、普及。1961年,美國的費根堡姆提出了全麵質量管理的思想。其特點是要把滿足消費者或用戶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強調要人人關心產品質量,所有部門都應圍繞保證和提高產品質量進行活動,運用以數理統計方法為主的現代總和管理手段和方法,依靠全體職工,在全體部門內對商品開發、設計、生產、流通、使用、售後服務及事後處置的全過程中,進行全麵管理,防檢結合,以防為主,重在分析各因素對商品質量的影響,既管產品質量,又管工作質量、工序質量;不僅要保證產品質量,還要做到成本低廉,供貨及時,服務周到;實行嚴格標準化,不僅貫徹成套技術標準,而且要求管理業務、管理技術、管理方法的標準化。全麵質量管理是一種全麵的、全過程的、全員參與的積極進取型管理,強調人的積極因素及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聯係的相關性,采取相應對策,使商品的開發、設計、生產、流通和消費的全過程處於監控狀態,從而保證商品質量符合用戶或消費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