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商品標準和產品質量認證(1)(1 / 3)

第一節商品標準和標準化

一、商品標準的概念和作用

(一)標準

1983年7月,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簡稱ISO)發布的第2號指南中對標準的定義為:標準是由有關地方根據科學技術成就與先進經驗,共同合作協商起草,並取得一致或基本上同意的技術規範或其他公開文件。其目的在於促進最佳的公眾利益,並由標準化集團批準。1983年,我國頒布的國家標準中對標準的定義為:標準是對重複性事務和概念所做的統一規定。它以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綜合成果為基礎,經過有關方麵協商一致,由主管機構批準,以特定形式發布,作為共同遵守的準則和依據。

按照標準化對象,通常把標準分為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三大類。

技術標準是指對標準化領域中需要協商統一的技術事項所製定的標準。技術標準包括基礎技術標準、產品標準、工藝標準、檢測試驗方法標準以及安全、衛生、環保標準等。

管理標準是指對標準化領域中需要協商統一的管理事項所製定的標準。管理標準包括管理基礎標準、技術管理標準、經濟管理標準、行政管理標準和生產經營管理標準等。

工作標準是指對工作的責任、權利、範圍、質量要求、程序、效果、檢查方法和考核辦法所製定的標準。工作標準一般包括部門工作標準和崗位(個人)工作標準。

(二)商品標準

1.商品標準的概念

商品標準是技術標準的一種,它是指對商品質量以及與質量有關的各個方麵(如商品的品名、規格、性能、用途、使用方法、檢驗方法、包裝、運輸、儲存等)所做的統一技術規定。它是評定、監督和維護商品質量的準則和依據。

商品標準是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一種標誌。它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又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一種手段。凡正式生產的各類商品,都應製定或符合相應的商品標準。商品標準經主管部門批準、發布後,就是一種技術法規,具有法律效力,同時,也具有政策性、科學性、先進性、民主性和權威性。它是生產、流通、消費等部門對商品質量出現爭議時進行仲裁的依據。

2.商品標準的作用

商品標準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麵:

(1)商品標準是評定商品質量的準則。商品標準有利於加強商品質量管理工作,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不斷改進和提高商品質量,增強企業市場的競爭能力。

(2)商品標準統一表達生產和消費對商品的要求。商品標準有利於提高生產、流通和使用的經濟效益,有利於維護消費者和用戶的合法利益。

(3)商品標準是質量評價、監督檢驗、貿易洽談等的準則。製定標準的過程是科學的反映過程,使商品的設計、生產、加工、流通都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都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從而有利於生產部門按技術標準生產,質量檢驗部門按技術標準對商品質量進行檢驗,貿易銷售部門按技術標準訂立合同。

(4)商品標準是衝破技術壁壘、擴大對外貿易的手段。隨著關稅的不斷降低,非關稅壁壘已成為各國貿易保護的重要手段,其中約30%以上的是技術壁壘。發達國家憑借其先進的技術,製定了各種名目繁多、苛刻的技術標準,使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出口受到嚴重影響。近年來,我國許多大類產品,如食品、紡織品、陶瓷品、機電產品、建材等傳統出口商品,均在出口時因技術壁壘的問題而嚴重受阻,已成為我國出口產品的頭號攔路虎。如果產品在生產時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就獲得了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從而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

二、商品標準的分類和內容

(一)商品標準的分類

商品標準分類的方法很多,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按商品標準的表達形式不同分類,可分為文件標準和實物標準

(1)文件標準。它是用特定格式的文件,通過文字(包括表格、圖形等)的形式對商品的規格、質量、檢驗等有關方麵的技術內容所做的統一規定。絕大多數商品標準都是文件標準。文件標準在其開本、封麵、格式、字體、字號等方麵都有明確的規定,應符合《標準化工作導則》的有關規定。

(2)實物標準。它亦稱為標準樣品,是指對某些難以用文字準確表達的質量要求(如色澤、氣味、手感、形狀等),由標準化主管機構或指定部門用實物做成與文件標準規定的質量要求完全或部分相同的標準樣品,作為文件標準的補充,同樣是生產、檢驗等有關方麵共同遵守的技術依據。例如,糧食、茶葉、煙草、羊毛、蠶繭等農副產品,都有分等級的實物標準,以在生產、檢驗、貿易洽談、收購、定級定價時作為評定其質量和等級的技術依據。實物標準作為文件標準的補充,要經常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