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商品經營的概念
一、商品經營的定義、性質與原則
(一)商品經營的定義
商品經營是和商品經濟緊密聯係在一起的,隻要存在著商品經濟,就必然有商品經營,二者是互為依存、互為發展的。當前,麵對著數量日益龐大、品種日益繁多的商品,如何以商品為對象,以效益為核心,使各種商品以最少的時間、最快的速度、最省的費用,從產地或貨源地向消費領域轉移,以實現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在滿足廣大消費者需要的同時取得最好的經濟效益,這就需要搞好商品經營。所以首先必須了解商品經營的基本概念。
所謂商品經營,就是指一定的經營主體(通常是商業企業)以滿足社會需要取得經濟利益為目的,利用各種資源,通過一定的購銷形式和經營方式來組織商品流通,使商品從生產領域轉移到流通領域,實現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經濟活動。
商業企業的商品經營活動,主要體現在一方麵是買,另一方麵是賣,所以買和賣是商品經營活動當中的基本表現形式。但這並不是商品經營活動的全部內容,如商品的儲運、商品的養護、商品的售後服務等也是商品經營活動的工作內容。
商品經營使得商品從生產領域轉移到消費領域,這期間需要經過一個非常複雜的流轉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社會上多個部門如工廠、商店、郵電、鐵路、航運、銀行等的參與和協作。所以,商業企業要搞好商品經營就要具備各種經營要素。一般說來,主要分為內部要素和外部要素。內部要素主要是指企業商品經營的各種資源,如勞動、資金、技術、經營手段、信息等;而外部要素主要是指企業商品經營的外部條件,如政府的政策法規、市場、運輸、購買力等。企業要搞好商品經營,必須將企業的內部要素和外部要素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實現經營目標,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
(二)商品經營的性質
商品經營是隨著商品經濟發展而發展的,所以商品經營是屬於商品經濟的範疇。從曆史的發展過程來看,在原始社會早期是不存在商品經營的,經過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後商品經營也伴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曆了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但是由於當時商品經濟還不是很發達,所以商品經營也隻是自產自銷並不強大。到了資本主義時期,由於運輸條件的大大改善和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商品經營也不斷壯大起來。
商品經營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進行的,不同的社會條件和社會製度必然使得商品經營的性質有所不同。商品經營屬於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一個環節,而社會再生產的性質是由該社會的生產關係的性質決定的,所以商品經營的性質也是由一個社會的生產關係的性質決定的。由於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製度有著本質的差別,所以二者的商品經營的性質也有著根本的不同。主要體現在:資本主義商品經營的目的僅僅是為了賺取剩餘價值,而社會主義商業企業進行商品經營的目的除了賺取正當利潤外,還要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
(三)商品經營的原則
從事商品經營的企業必須遵守以下基本原則:
1.合理計劃經營原則
國民經濟的運行並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計劃地進行的,所以處在國民經濟當中的商業企業在搞商品經營時也要貫徹合理計劃的要求,隻有這樣才能同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物質文化水平的發展、社會的發展緊密地聯係起來。這就必然要求商業企業在進行商品經營時必須重視價值規律的作用,在國家宏觀調控的指導下充分運用市場機製,通過計劃的綜合平衡以及各種經濟手段,使得商品經營能夠與國民經濟協調發展。同時,商業企業本身也是一個有機整體,企業自身的經營與管理也要保持動態平衡,這就需要在國家宏觀調控的指導下,企業結合自身的具體發展情況,通過編製各種經營計劃、組織計劃實施、針對計劃實施效果的評價等活動把企業的商品經營活動科學、合理地組織起來。伴隨現代商業的不斷發展,為了適應市場需求多變以及國際市場的需要,企業更需要科學、合理地經營計劃。隻有這樣,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賺取經濟利潤。
2.依法經營、維護消費者權益原則
任何一種經濟要想正常運行都離不開法律法規的保駕護航,從某種意義上說市場經濟就是一種法製經濟。處在市場經濟中的商業企業,由於它兼有橋梁作用即溝通生產和消費環節,這也就決定了其在市場經濟法製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更要嚴格遵守國家的各項法律規章製度,展開公平、公正的競爭。隻有這樣,才能真正使得市場經濟有條不紊的發展,我國的法製經濟也才能真正建立起來,同時這也是保證各個商業企業賺取經濟利潤的重要保障。所以,依法經營是每個商業企業在進行商品經營時都必須遵守的最基本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