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商品采購與商品采購計劃
一、商品采購的概念和基本原則
商品采購是指物流企業為實現企業銷售目標,在充分了解市場要求的情況下,根據企業的經營能力,運用適當的采購策略和方法,通過等價交換,取得適銷對路的商品的經濟活動過程。
企業良好的采購行為,有助於企業實現經營目標,並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因此,企業在采購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一)適量原則
商品采購要適量,既不能太多,又不能過少。一般來講,采購量越大,價格越便宜,但不是采購量越大越好。資金的周轉率、倉庫儲存成本都會直接影響采購成本,采購量過大會造成過高的存貨儲備成本與資金占壓,采購量過小則會使采購成本提高。
(二)適用原則
商品的品質以適用為原則,以免造成品質過高而引起的浪費。從采購的立場看,通常是要求“最適”的品質,而不是“最好”的品質。商品采購應針對市場和生產的需求情況、廠商的技術能力等進行合理選擇。
(三)適價原則
從降低產銷成本的目標來看,適當價格是應考慮的因素。若盲目追求價廉,勢必支付品質低的代價或傷害與其供應商的關係,甚至造成交貨延期,交貨數量不足。所以,就長期、穩定的供需關係而言,追求公平、合適的價格才是正確的做法。
(四)適地原則
適地原則是指就地就近采購的原則。即供應商離本企業越近,運輸費用越低,機動性越強,企業物品的合理庫存量、訂購點就越低。適地原則有助於企業“零庫存”的實現,出現問題後易得到及時地解決。
(五)適時原則
采購要遵循適時原則。現代企業競爭非常激烈,時間就是金錢。采購計劃的製定要非常準確,該進的商品不及時進,會造成停工待料、增加管理費用、影響銷售和信譽;但若過早采購,又會造成商品的囤積和資金的占壓、場地的浪費、商品的變質。所以,依據生產經營計劃,按采購計劃適時地進貨,既能使生產、銷售順暢,又可以節約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
二、商品采購人員的條件和職責
(一)采購人員的條件
1.思想素質
采購員要有強烈的責任感、事業心,良好的職業道德,遵紀守法,廉潔奉公。采購人員的職業道德關係著企業的整體形象,采購人員在業務活動中應注重個人修養。要以公平、公正的態度與各種商品的供應商建立起良好的相互信任的關係,不能在采購活動中徇私舞弊,以個人利益侵害企業利益。要切實樹立起采購為銷售服務、為消費者服務的觀念。
2.工作能力及個性特征
采購人員的工作能力,除了具有較強的選擇供應商、與供應商談判等方麵的業務能力外,還應具備較強的預測和決策能力,以及人際關係的協調能力等。這是因為采購人員與顧客及銷售現場的接觸較少,而一些連鎖企業的分店又分布於各個地區,其麵對的消費偏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異,這些因素都給采購人員預測商品需求變化趨勢增加了難度;而且如果企業采購量大,時間性要求也高,采購人員在業務活動中必須經常進行果斷決策。同時,采購人員必須與企業內部有關部門的人員,尤其是銷售現場人員的關係協調中,善於把握消費需求信息,以保證采購商品的適銷對路。
3.知識結構
采購人員應熟悉商品學、市場營銷、經濟法、數學和計算機管理等多門學科的知識。采購員需要有較深厚的商品知識,了解同類商品不同品牌、產地、質量和價格的特征,與本企業的目標市場的適應性;有經濟核算知識,熟悉商品成本構成以及采購數量、時間、結算方式等對利潤的影響;有政策法規知識,熟知合同簽訂的知識與技巧,防止簽約失誤造成損失;有市場預測知識與能力,掌握商品的產銷規律;有企業營銷知識,能科學、合理地製定商場的促銷策略。在工作閱曆方麵,不能僅限於采購工作經曆。
(二)采購人員的職責
1.把握預算實績
采購人員對於每月各店的營業額,有責任促其能達成預算實績,並對於毛利額預算的達成有絕對的責任。
2.製定銷售計劃及采購計劃
每月的重點銷售商品須有一套完整的銷售計劃。為了執行銷售計劃,采購人員同時要擬定一份采購計劃以利於執行。如確定重點商品的預定銷售價格、采購價格、采購數量、采購來源等。
3.進行采購作業
包括:商品的議價;交易條件協商;新商品的引進及議價;商品的配送方式;數量決定。
4.實施商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