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者將《小兒女》與張愛玲解放前的劇本《哀樂中年》並列比較,認為兩部影片的主題內容非常相似,講的都是“鰥居的父親和三子女,父親有了續弦的意思遭到兒女的抵觸”[16],但先後相隔10多年,同一題材的創作必然體現出時代的變遷,而主要的兩處區別都著眼於敘事的視點上。首先,從男性視點轉移為女性視點:學者羅卡認為相較於張愛玲更早期的劇作《太太萬歲》,《哀樂中年》缺乏張愛玲作品特有的對女性處境的關懷,全片的重心落在核心人物——同時也是一名男性——父親身上,通過展現父親為兒女奉獻一生、老來希望續弦卻遭到兒女反對,來傳達對年長男性的同情。好萊塢“家庭倫理片”裏中產階級家庭中痛苦的男性也頻繁出現,以這種人物為核心的作品屬於“男性催淚電影”( maleweepies)。羅卡認為桑弧導演的《哀樂中年》“完全是從男性的觀點出發看倫常關係,並且以男性的良好意願去支撐倫理秩序”[17],而《小兒女》則恢複了《太太萬歲》以來的女性視角,關注的是王景慧這一青年女性的所感、所想、所為。張愛玲為“電懋”創作的一係列“神經喜劇片”與“家庭倫理片”都以反映女性心理為重點,這與“電懋”重視女性主題的製片策略也不無關係。第二,從父輩視點轉移至兒女視點:羅卡論證《哀樂中年》“全片顯然是以父親的觀點體察世情……和《太太萬歲》的諷喻父權/男權軟弱無能瀕於既倒相反,本片一直在維護父親形象的老當益壯,反而諷喻下一代的自私自利……希冀著一個父慈子孝、個人與社群和諧的局麵出現”。[18]毛尖認同羅卡的觀點,認為《哀樂中年》中子女的精神活動以父親為坐標,而《小兒女》時期,“片中人物的精神活動是以兒女為坐標的”,正如影片題為《小兒女》,“家庭的情感核心不再是老一代,而是年輕的一代”,而故事的矛盾焦點也從“我結婚後,爸爸怎麼辦”的考慮方式,轉變為“我結婚後,兒女怎麼辦”的憂慮。[19]張愛玲曾在1990年致信聯合報,說明《哀樂中年》的故事題材皆出於導演桑弧的構思,自己隻負責編寫,“究竟隔了一層”“對它印象特別模糊……始終是我的成分最少的一部片子”,1996年魏紹昌先生也撰文質疑該劇本與張愛玲的關聯。[20]《哀樂中年》一片的視點確立,即使不敢說與張愛玲本人的創作精神毫無關聯,至少也是以導演、製片方的經手占更大比重,而張愛玲其他電影作品一貫采取女性視角,反映女性意識,尤其是為“電懋”編寫的劇本,更自覺突出女性意識的現代性( modernity)。
張愛玲對電影類型片創作的把握,建立在她對作為“少數人的文藝”的文學和擁有“廣大的觀眾”的電影之間區別的深刻理解。[21]綜括學者們的意見及個人的觀察,本文認為張愛玲為“電懋”所編劇本的突出類型包括三種:“神經喜劇片”一通常融合浪漫愛情( romantic)元素,有的甚至包含好萊塢“神經喜劇”發展晚期一些對該程式進行自我反射( self-reflexivity)性質的元素如性別顛倒等,融合了“鬧劇”成分的“風俗喜劇片”以及以現代女性為敘事核心的“家庭倫理片”。
參考文獻:
[1]鄭樹森.張愛玲i與兩個片種[M]∥陳子善,記憶張愛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 212-213.
[2][15]李歐梵.蒼涼與世故[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113,114.
[3][8]吳吳,相逢一家親:管窺張愛玲的喜劇進程[M]∥藍天雲,張愛玲:電懋劇本集之三:南北和.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2010:8-10, 12-13.
[4]鄧小宇.無傷大雅的娛樂小品[M]∥藍天雲.張愛玲:電懋劇本集之三:南北和.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2010: 19.
[5]網馮睎乾.張愛玲的電懋劇本[M]//藍天雲.張愛玲:電懋劇本集之一:好事近.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2010: 25.
[7]藍天雲.前言[M]∥藍天雲.張愛玲:電懋劇本集之一:好事近.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2010: 18.
[9][10](美)托馬斯·沙茨.好萊塢類型電影[M].馮欣,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175,171.
[11]也斯,張愛玲與香港都市電影[M]∥香港臨時市政局,超前與跨越:胡金銓與張愛玲香港:香港臨時市政局,1998: 148.
[12][14]鄭樹森.電影類型與類型電影[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141,97
[13]張徹,張徹:回憶錄·影評集[M],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2002: 187.
[16][19]毛尖.這個世界會好嗎[M]//藍天雲,張愛玲:電懋劇本集之四:海上憶舊.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2010: 12,12 -13.
[17][18]羅卡.張愛玲的電影緣[M]∥香港臨時市政局,超前與跨越:胡金銓與張愛玲香港:香港臨時市政局,1998: 136.
[20]魏紹昌,《哀樂中年》非張愛玲所作辨[M]∥魏紹昌,戲文鑼鼓.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 231.
[21]張愛玲太太萬歲題記[M]∥張愛玲張愛玲全集:流言.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