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風格獨特的民歌民樂
《紅高梁》中有兩首風格獨特的歌謠:《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和《酒神曲》。《酒神曲》曲調高昂,充滿激情,有一種張揚氣勢,在影片中兩次被唱起。第一次是夥計們在“我奶奶”麵前釀酒時唱的,歌聲表現出了十八裏坡高梁酒的獨特品性和工人們的勞動熱情。第二次唱起這支歌曲時,是工人們在祭奠他們的羅漢大哥的時候。此時的曲調雖然變得悲哀淒涼,但其中又透露出一種反抗、執著的情緒,表明工友們將要為羅漢報仇的決心。電影裏,“我爺爺”兩次唱起《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這首歌謠。第一次是在與“我奶奶”野合之後,歌聲中帶有一絲男人征服女人後所包含的一種狂放的喜悅。“我爺爺”那粗獷沙啞的歌聲,不僅表達出了自己愛的誠摯和歡快,也象征著西北人那種原始豪放的愛。這歌聲表明一個西北漢子在把所有的愛意用一種獨特的方式送給自己所愛的女人。第二次是在“我奶奶”被打死後,“我爺爺”麵無表情的唱起這首歌謠,仿佛是在送“我奶奶”魂歸西天。此時的歌聲中帶有一種蒼涼感,表達出了“我爺爺”內心的絕望與悲痛。電影中的配樂也風格獨特,都具有西北音樂那種高亢、悲涼、豪放的風格。例如在電影開始的迎親情節中,“土生土長的樂器如同那漫卷的西北風、深厚的黃土和粗狂豪放的西北漢子,昂揚著狂野的基調。”[5]這種音樂能讓觀眾感受到一種透徹骨髓的震撼。這些西北的民歌和音樂始終貫穿在影片中,成了電影不可缺少的內容並推動了情節的發展,也是一般中國西部電影常用的聽覺造型元素。
(三)十八裏坡的釀酒文化
對酒的崇拜也是《紅高梁》反映的地域文化之一。釀酒是電影中十八裏坡人的經濟生活,也是他們的文化生活。高梁酒是十八裏坡人的文化和精神的象征。這裏的高梁酒被命名叫“十八裏紅”。作為十八裏坡酒坊的掌櫃,“我奶奶”小名叫“九兒”(酒兒)。十八裏紅的品性在被重複唱過兩次的《祭酒歌》中得到了很好的表達。“我爺爺”正是在一醉方休的酒的精神中,把自己對九兒的愛情一吐為快。紅高梁酒的力量,就是十八裏坡人的肆無忌憚的力量;紅高梁酒的品性,就是十八裏坡人的自由灑脫的性格。因此,一位研究者說:“《紅高梁》通過民俗奇觀張揚個性,無論是酒祭或顛轎,都表現了精神的解放和行為的無拘無束,從精神層麵上看,是積極向上的,是傲視一切而絕非搖尾乞憐。”[6]高梁酒滲透到十八裏坡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十八裏坡人釀酒、飲酒、祭酒,用酒提神,用酒驅疫,用酒治病。十八裏紅的品性是十八裏坡人的性格,也是中國西北人的性格。高梁酒象征著流淌在西北人身上的血液,展現了西北人熱情奔放的性格。因此,十八裏坡的釀酒文化即是電影的敘事的內容,也是電影美學風格的具體表現。
(四)電影中的其他民俗文化
《紅高梁》中屬於地域文化內容的還有建築物和十八裏坡人日常生活使用的器物等。中華民族最占老的最有象征意義的一些東西,被編導看似隨意地穿插其中,如嗩呐、花轎、土坯房、剪紙、年畫、門神、酒簍子、粗瓷碗、肥棉褲、肚兜、石頭小橋、太陽和羊腸小路等。它們都被賦予了生命、生殖、情緒和夢想等一些表意內容。九兒穿在身上中間寬上下窄的紅襖紅褲,夥計們閃耀著占銅色彩的和在震天的嗩呐聲裏把陽光切割成無數碎片的撲楞楞抖動的高梁等,這一切都凸顯了電影的西部地域特征,也很好地起到了表情達意的作用。總之,《紅高梁》中有很多地域文化方麵的內容。這些地域文化內容“不僅使中國觀眾在心靈深處重溫了本民族久遠曆史文化的深層記憶,也為西方觀眾在異域文化視野的期待上提供了一種他者的參照”。[7]因此,無論從內容還是從形式來看,這些地域文化內容都是這部影片取得成功的重要內容之一。
三、傳奇式的故事與人物
在奇異的自然環境和獨特的地域文化中也最容易出現傳奇式的人物與故事。《紅高梁》開始的第一句旁白就是:“我給你們講的是我們家鄉那塊高梁地發生的神奇事兒。”“我爺爺”和“我奶奶”的身份、思想性格與言行,特別是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都具有傳奇色彩。電影中其他男人也幾乎都像“我爺爺”一樣的外表形象:皮膚黑紅,肌肉飽滿,許多人還是光頭。正是這樣的形象展現了這群男人的野性和他們敢愛敢恨的一麵。也隻有這種形象的人物才能成為傳奇故事的角色。
電影中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還是“我爺爺”與“我奶奶”。“我爺爺”是轎夫,是一個敢愛敢恨的男子漢,是“抗日英雄”。但他也是一個通奸犯、殺人犯。“我爺爺”在與“我奶奶”結合後唱的情歌《妹妹你大膽的往前走》,倒抱我奶奶進屋,往新酒裏撒尿和抱土雷炸日本軍車的言行都是典型的傳奇性故事情節。電影裏,“我爺爺”充滿了男性的力與美,是一個集美醜善惡於一身的人。這樣一個傳奇式人物形象,完全不同於傳統文藝作品中的英雄形象,也距離我們的生活經驗很遙遠。“我奶奶”也是一個傳奇式人物。她是一個反叛傳統道德的女人,一個努力主宰自己命運的女性。當她被父親為換取一頭騾子而許配給麻風病人李大頭時,她勇敢地選擇了與“我爺爺”通奸。“我奶奶”雖然是一女子,但她也敢愛敢恨,深明大義,具有男子漢的氣魄。新婚不久,她就勇敢地承擔起經營釀酒作坊的重擔。羅漢被日本鬼子殘忍地殺害後,她鼓勵大家為羅漢報仇,並在為大家送飯時被日本人打死。“我爺爺”和“我奶奶”的形象是在19世紀80年代的文化環境中,張藝謀對中國人呼喚新生活的一個表意形象,也成為突破中國傳統道德的象征性人物形象。
在十八裏坡的這群男人中,如果說“我爺爺”的血性和狂放都是通過有目共睹的言行表現出來的話,那麼羅漢和禿三炮對民族和家鄉的熱愛則隱藏在他們的內心深處,關鍵的時候才表現出來。沉默寡言,身體瘦弱的羅漢對“我奶奶”唯命是從。但正是他一直在努力維持著釀酒作坊的大局,最後他又為了顧全大局而離開釀酒作坊去打日本鬼子。在被日本鬼子活活剝皮前,他仍然破口大罵。土匪禿三炮平日裏打家劫舍,但在日本鬼子到來時卻挺身而出,保衛家鄉。因此可以說,《紅高梁》裏的每一個人物都有自己的傳奇故事。這就是神秘的高梁地裏生活著的傳奇人物。他們代表著一種我們民族失去的健康的精神鈣質。這種精神鈣質一直存在於文藝作品中的中國西部人物身上,也還存在於現實的中國西部人物身上。
為了表達故事內容的傳奇特點,電影在敘述故事時故意把時間拉遠,使其具有曆史久遠的占樸感。電影在開場白中就說這些故事“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從而非常自如地把故事納入久遠模糊的時空之中。《紅高梁》不僅模糊了生死善惡的界限,也模糊了時間與曆史。如果沒有“打日本鬼子”的情節,電影中的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就十分模糊。而且,這些人物及其故事就是置換到其它時空背景中,同樣具有藝術真實性。因此可以說,《紅高梁》就是一個具有神秘感的傳說。整部影片在一種神秘的色彩中歌頌了人性與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理性地分析,我們覺得電影的人物和故事太傳奇,因為張藝謀“用虛幻的、陌生的、好像是原始的、野性的中國及中國人的形象,置換了真實的,熟悉的中國及中國人形象”。[8]但我們看後又寧願相信這事是真的。我們覺著電影裏的這片高梁地,這個釀酒作坊,這些事,這些男人女人自由自在、隨心所欲地生生死死,我們寧願相信它是真的。電影中每個人物的結局都是悲劇。這並不是僅僅因為故事的背景指向抗日戰爭時期,也是因為故事發生的地點是中國西部,“在中華民族的審美心理中,西部人常常和悲壯、悲愴、悲哀、悲憤、悲憫等等意象和情緒有不解之緣”。[9]電影中每個人物的人生和結局都可以用悲壯來形容。西部的自然和文化環境使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質樸忠厚、內斂保守,但也使他們處變不驚、堅韌不拔、倔強執著、敢於開拓。這樣的土地上生活著這樣的人,也必然會發生這樣具有傳奇性的故事,雖然是悲劇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