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元素在動畫電影《秦時明月》中的運用
中國電影評論
作者:曾媛 曾馨寧
2014年8月8日,《秦時明月》係列動畫電影第一部在全國公映。該影片是以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百家爭鳴,群雄紛起的亂世為背景,講述了少年天明、少羽在機緣巧合之下卷入了秦始皇奪取遠古龍魂的秘密行動中,從而引發了一個驚心動魄的冒險故事。這部影片在2014年8月的總票房是5984.98萬元人民幣,在同年暑假檔動畫電影中位居第三名。第一、二名分別是《馴龍高手2》和《龍之穀·破曉奇兵》。雖說比起由夢工廠製作的《馴龍高手2》的4億元人民幣票房,差距還很大,但是從中國動畫電影的曆史上看,已經是相當積極的信號了。在這之前,除了2009年上映的《喜羊羊與灰太郎》取得了1億元人民幣的票房外,鮮有動畫電影擁有超過5000萬元人民幣的票房。從2012年開始,雖然我國每年都有20-30部動畫電影上映,而且總票房也多達6億元人民幣,可總體還是處於默默無聞的階段。直至2014年,中國動畫電影才殺出幾部黑馬,如《麥兜響當當》《神筆馬良》等。由此,中國動畫電影才真正出現了點點星光。
不可置否,中國動畫電影的整體水平還處於初級階段。盡管在上個世紀中國動畫也曾輝煌一時——1941年由萬氏兄弟製作的《鐵扇公主》不僅在亞洲轟動一時,而且在國際動畫電影中亦位列第四位,僅次於《白雪公主》《小人國》和《木偶奇遇記》。而這個由萬氏兄弟引領的動畫時代也被稱之為“黃金時代”。1976年後,中國的動畫行業進入了白銀時代,受“文革”影響,中國動畫事業被寫實主義和枯燥的說教所束縛,而且這個理念一直影響著動畫行業的發展,導致中國動畫一直處於萎靡狀態,其間代表作有《黑貓警長》《葫蘆兄弟》等,這些動畫片如380溫水一樣,不冷不熱。直到1990年,動畫片數量有所增加,但是觀看的人群被局限在12歲以下的兒童,故事情節簡單、人物形象蒼白、畫麵僵硬、製作粗糙。與此同時,國外動畫片正處於蓬勃發展時期,並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自我動畫體係。從1998年開始,日本的《灌籃高手》《名偵探柯南》等多部動畫在中國播出,並迅速的刮起了狂熱的旋風,打破了動畫片隻適合兒童觀看的傳統觀念。同時,美國迪士尼的《獅子王》和《花木蘭》等多部動畫電影也引進中國。而中國動畫電影雖說也有如《寶蓮燈》等優秀的作品,但是在“大軍”壓境的形勢下,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朵浪花,瞬間消失了。
2005年6月,《喜洋洋與灰太狼》的問世,被眾多觀眾所接納和喜愛,但它的成功或多或少有些偶然的因素。2005年前後,我國出台了一係列限製外國動畫引進,保護國產動畫的政策,當時擁有500多集的《喜羊羊與灰太狼》就成為各大電視台無奈的選擇,便出現了幾十家電視台同時播放同一部動畫片的情景。在這種狂轟爛炸的播出中,怎能不為人所熟知?所以,2009年推出的同名電影,憑借其超高人氣獲得了高達1億元人民幣的票房。相比之下2007年播出的《秦時明月》的成功才是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