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欲望號街車》人物的精神生態研究(1 / 3)

《欲望號街車》人物的精神生態研究

外國電影評論

作者:韓飛虎

根據美國戲劇家田納西·威廉斯( Tennessee Williams)的同名戲劇改編的電影《欲望號街車》(1951),由伊利亞·卡讚( EliaKazan)執導,費雯·麗(Vivien L eigh)及馬龍·白蘭度( Marlon Brando)主演。該影片展示了女主人公布蘭奇在追求理想的愛情過程中連續遭到挫折,性格憂鬱、軟弱但又不肯妥協,在遭遇一連串打擊後變得精神瘋癲的故事。

生態批評主要關注自然,思考入和自然的關係,較少將理論視角投向人本身。隨著該理論的發展,有學者開始有意識拓展生態批評,尋求超越自然書寫,將目光轉向人類聚居區,探索人自身及人的精神生態,指出:“精神生態在人類世界中的位置,就像愛情在男女世界中的位置。盡管與自然生態、社會生態有著密切的聯係,也仍然可以劃出一個相對獨立的研究領域。就現實的人的存在來說,人既是一種生物性的存在,又是一種社會性的存在,同時,更是一種精神性的存在。”在此基礎上,他提出“精神生態學”的概念:“如果一定要為‘精神生態學’下一個定義,那麼我們可以這樣概括:這是一門研究作為精神存在的主體(主要是人)與其生存環境(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學科。它一方麵關涉到精神主體的健康成長,一方麵還關涉到一個生態係統在精神變量協調下的平衡、穩定和演進。”

精神生態學的提出,為從生態批評視角探索文藝作品如電影《欲望號街車》中人的精神生態提供了可能。這或許可以有效的調和生態批評和人的精神生態互不關注的矛盾,也為拓寬從生態批評理論的視角,解讀更多的文藝作品提供新的思路。

影片《欲望號街車》不僅向我們展示了主人公布蘭奇對於浪漫、美好的愛情的向往,還向我們描述了生活在該區域的人的精神狀態。這種對於人的生存狀態的關注反映在作品中,就表現為作者對於書中各種矛盾的揭露以及背後的各種觀念的衝突和扭曲,以及人物在各種壓迫下的各種反應,尤其是影片中人物的精神生態。20世紀的人類文明發展迅猛,但人的精神問題依然存在:“從20世紀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看,這個精神圈內發生的事情越來越讓人憂慮,在這個物質越來越富足,物欲越來越強烈、人的物化進程越來越緊迫的年頭,‘精神’問題反而越來越顯突出來。而且更多的人開始把精神問題與現代社會的結症、與地球生態的安危密切聯係起來”。

人類文明的發展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造成環境的汙染,雖然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但人的精神生態問題並未解決,原因之一在於人的精神生態比自然生態更加複雜,尤其是觸碰到人類社會的禁忌時,矛盾衝突就顯得尤為嚴峻。影片確實觸及了一些當時被認為的禁忌,有人認為該影片是一種實驗,試圖通過挑戰禁忌來吸引觀眾,並希望借此重新吸引觀眾對電影的興趣:“威廉斯的劇本通過深深探索劇本人物的精神和道德體驗提升了一種現實主義,這種現實主義通常帶著許多正義,被稱為‘詩性的’。但是通過拒絕尊敬傳統禁忌,作者的現實主義也在某種方式刺激了電影製作者,認為這可能會讓好萊塢的顧客——越來越沒有興趣去電影院的觀眾喜歡它。”這對於電影本身來說是吸引觀眾的手段之一,但對於影片中的人物,尤其是主人公布蘭奇來說,卻不能不說是一種精神生態的痛苦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