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動畫電影發展所反映的日本社會空間變遷(2 / 3)

(四)情節方麵展現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

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人物關係的錯綜複雜等,是成熟期日本動畫電影的一個很明顯的特點。這一點和中國、美國等世界其他國家的動畫電影作品是不一致的,原因就在於日本動畫電影界不僅僅將動畫電影的受眾定位為低年齡,而是大量地考慮了成年人的觀看需求。可以說,同美國等國家的一些主題簡單、情節單一的動畫大片相比,日式動畫電影的情節和任務關係上顯得更豐富化和多元化,在思想層次上更加深邃,思想緯度更加內斂和深沉。一些市場調結果就發現,由於善於描摹動畫人物間微妙的感情和關係,使得日本動畫更加受到東方觀眾的觀賞需求,而西方觀眾則很難接受。其實,這樣的情節設置方式才是日本動畫真正的精髓。而正是靠著這種情節設置,才能一步步抓住觀眾的心靈,才能使動畫人物一步步走進觀眾的內心,才能管窺到日本民族豐富多樣的思想觀念。

(五)獨特視角和準確豐富的角色塑造

角色是動畫電影的靈魂所在,角色的塑造是動畫電影製作的核心和關鍵所在,角色成功與否直接決定了動畫電影是否能為觀眾所接收和喜歡。日本動畫電影在角色塑造方麵可謂是十分準確而獨到的。動漫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充分塑造是以其獨特的視角為前提的。角色豐富的心理世界和情感讓日本動畫電影所塑造的動畫形象深入人心,如天真活潑的小女孩娜烏西卡、清純可愛的希達、善良淳樸的小月和小梅、古靈精怪的小魔女琪琪以及充滿愛心的幹尋等。這些角色基本上都具有膽怯、柔弱的外表及勇敢堅強的內心,這樣的角色塑造手法使得劇情顯得誇張、虛幻、離奇而又不失可愛。角色的成功與否並不單單隻看主角,還要看配角,配角塑造的成功能夠從側麵為主角的塑造提供襯托。

三、日本動畫電影發展所反映的日本社會空間變遷

“塗爾幹”1893年在他的博士畢業論文《社會分工論》中最早提出“社會空間”這個概念,他所理解的社會空間概念的內涵更多是地理意義的。後來社會空間這個概念得到很廣泛的研究。綜合目前的相關研究成果,社會空間的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社會群體居住的地理環境、個體對社會空間的認知或者個體在空間中的社會關係、個體在社會空間中的定位等方麵。

(一)社會群體居住的地理區域:對生態環境由過度利用到重視保護

日本社會對於生活方式的變革、住宅模式的創新和改革開始於1949年。建築師以各種課題展開了多樣的實驗住宅設計,比較熟悉的“最小限住宅”便是其中之一。這些變化都在不同時期的日本動畫電影中得到了體現。宮崎駿的《風之穀》就通過虛幻世界中的角色關係和情節構成反思工業文明帶來的環境問題對人類生存的影響。日本社會也經曆了工業文明的階段,也為環境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對環境問題的反思在動畫電影的呈現相當普遍。而由於日本是個島國,水在動畫電影如《幹與幹尋》中得到了很多的呈現,也基本上反映了社會群體居住的地理區域,就很好地體現了人們與環境的依存關係和環保意識。

(二)個人對空間的主觀感受:由重視團隊發展到追求個性獨立

20世紀50年代,法國地理學家索爾擴展了塗爾幹對社會空間的界定,他把社會空間想象為眾多區域的拚貼物,每一區域依據居住在其中的人們的空間感受來劃分。社會群體的價值和特性總是通過一定的社會空間呈現出來。例如日本民族的文化傳統中比較強調團隊意識,而缺乏對個體特點的鼓勵。但隨著日本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日本人的個性逐漸得到解放,這些都能在不同時期的動畫電影中找到蛛絲馬跡。如早期的日本電影《海之神兵》中所表現的就是日本人強烈的團隊意識對個體個性的壓抑。而新時期的動畫電影《幹與幹尋》中主人公幹尋就通過在幻境中的神奇經曆反映了個體在空間中的社會關係,即對個體個性的解放的讚揚。愛情、友情、親情等情愫在幻境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幹尋的獨立個性得到了充分的張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