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S2+S1(非自然、非人)
《風之穀》中的巨神兵、《幽靈公主中》的邪魔都屬於非自然和非人的綜合,它們既非人類,也非自然中的動物,他們既破壞自然,也傷害人類。它們的出現,是人類科技發展和崇尚武力的結果。《風之穀》中的巨神兵,是千年之前的人類在科技高度發達時期製造出的一種有終極破壞力量和高度智能的人造生物,它們曾經在“七日之火”中燒光了全世界,使得生靈塗炭,人類文明也被“七日之火”焚於一旦;《幽靈公主》中的邪魔是被人類用鐵彈打死的野獸變化而成的,這些野獸中彈後帶著對人類的憤恨痛苦地死去,在死後化為邪魔,邪魔所到之處草木皆毀,被邪魔詛咒的人要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宮崎駿通過對這一類非自然非人類、卻有著強大破壞力量的東西米警醒世人:武器、高科技在自然麵前是渺小的,一味地追求科技的發展、藐視自然的力量,隻能給人類帶來深重的災難。
(三)S1+S2(人、非自然)
《風之穀》中想要燒光腐海的多魯美奇亞人、以小王蟲為誘餌的倍貝特人,《幽靈公主》中殺死拿各神、射下山獸神頭顱的黑帽大人,都屬於人和非自然的綜合。他們充滿欲望,想用武力征服自然,往往隻站在人類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在他們眼中,人類是主體,自然是客體,自然應該服務於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一旦自然阻礙了人類的發展,人類可以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毀壞任何自然存在物。他們的價值觀實際上是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人類中心主義是一種以人為宇宙中心的觀點,它把人看成是自然界唯一具有內在價值的存在物,是一切價值的尺度,自然及其存在物不具有內在價值而隻具有工具價值,因此,人類實踐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隻能是,也應當是人的利益”。這類動畫形象在傷害自然的同時,也給人類引來了災害。
以上三種類型的形象,或是保護自然、傷害人類,或是既破壞自然又傷害人類,或是為人類的利益傷害自然。這顯然不是宮崎駿理想中的人與自然的關係,那麼,怎樣才能消除人與自然的對立,建立和諧的人與自然的關係呢?宮崎駿把希望寄托在第四類形象中。
(四)S1+S2(人、自然)
《風之穀》中的娜烏西卡和《幽靈公主》中的阿席達卡正是宮崎駿讚同的形象,他們身為人類,善待自然。娜烏西卡珍惜人類生命,不止一次將人從王蟲手中救出,先是解救了猶巴,其次是貝吉特少年阿斯貝魯,再次是多魯美吉亞國女皇庫夏娜,最後用生命平息了王蟲的憤怒、拯救了風之穀裏所有的人;她也從不傷害動物,總是試著用心去與動物溝通,甚至對體型巨大、令人害怕的王蟲,她也總稱它們為“乖孩子”。阿席達卡亦是如此,他救過人類的性命,同時也不同意人類砍伐森林、殺死神獸的做法,他總在試圖避免人與神獸們的戰鬥、努力調和人類和自然的關係。娜烏西卡與阿席達卡是理想的形象,他們把人類看成是生態整體中的一部分,善於從整體的角度米看問題。
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樣:“如果說後殖民主義的作品和理論的核心觀點是反對白人中心主義,女權主義作品和理論的核心觀點是反男性中心主義,那麼生態文學、生態電影及理論的核心觀點就是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從以上對兩個矩陣的分析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宮崎駿的電影表現出是一種反對人類中心主義、以整個生態作為中心、突出生態整體利益的生態中心主義價值觀。正是這樣一種“生態中心主義”的觀念使宮崎駿動畫電影與一般的商業性動漫作品相比,多了一份對生態環境的憂慮和關注,多了一份對人類文明的反思和叩問,從而使得宮崎駿的動畫有了更深刻的意義,呈現出了獨特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