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香港僵屍片的衰落(1 / 2)

論香港僵屍片的衰落

電影理論

作者:蔣林芳 劉鬱琪

從上世紀90年代末至今,在中國影壇上已經很難看到僵屍片的身影。雖然在2013年香港出品了一部恐怖片《僵屍》,但是這部由日本著名恐怖片大師清水崇加入的恐怖片,已經不能算是一部正宗的僵屍片了。電影中的很多類型元素已經因清水崇的加入而開始趨向日式恐怖片的風格。所以,如若我們將它與當年林正英的僵屍片來比的話,恐怖片《僵屍》也就隻能算是一部含有僵屍元素的日式恐怖片。沉靜了10多年的僵屍片為什麼會打破電影的輪換機製沒有複興,這一問題值得我們深思。當我們去探究其原因時,便會發現這這與當年僵屍片中的主要演員的離世有關,也跟類型片的類型元素用盡有聯係,更與現今跨文化傳播下的大片製脫不了關係。

一種類型電影的好壞、興衰與否跟它的主要創作人員有著莫大的關係,僵屍片就是如此。

1985年,林正英的《僵屍先生》是中國僵屍片的濫觴。影片在當時公映時便引起了轟動,很多經典橋段至今都讓人難忘,被後來很多人奉為僵屍片經典。隨後電影圈中便掀起了一股“僵屍片熱潮”,很多電影公司開始大量地生產這一類型的影片,僅1986年就有10餘部之多。但看過這些僵屍片的人都知道,後來的這些跟風之作,其實並沒有什麼創新之處,電影中的那些元素與規律基本上與林正英的僵屍片如出一轍。比如閉氣便可躲避僵屍的這一橋段,最早就出現於林正英的僵屍片中,而後來的影片隻不過是繼續沿用而已。對於僵屍片的規律,林正英在電影《僵屍先生》中就早已將所有橋段做全,後來者隻能是繼續沿襲,很難再進行創新與超越。可以說,林正英就是僵屍片的鼻祖,僵屍片是自他的手上開始,也是在他的手上逐漸走向成熟的,他的主要創作期也就成了香港這類靈幻電影的高潮期。1997年,林正英因身患癌症而離開人世,作為僵屍片的主要創作人員,林正英的離世重創了香港僵屍片。隨後,香港的僵屍片也就逐漸走向了創作低迷期,最後更是走向了死亡。所以說,主創人員的離世使得僵屍片失去了創作核心,這也是導致香港僵屍片衰落且無法複興的一個重要原因。

主創人員的離世隻是僵屍片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類型電影自身機製出現問題才是導致僵屍片走向死亡並很難複興的真正緣由。

路春豔曾在《類型電影概念及特征》一文中提到:“在探討類型電影的文本特征時,還要注意一下幾個問題。一是一種類型中儲備的相對固定的類型成規,通常被有創意地使用著,即使在最具重複特征的類型中,也絕不隻是簡單的重複出現……二是任何一部影片都不會用盡它那個類型的成規。”路春豔認為沒有哪一部電影是可以用盡它那個電影類型的所有元素的。但是這一理論似乎並不適用於僵屍片。曾經的僵屍片中出現的所有元素、成規絕大多數都在林正英的僵屍片中有所包含。可以說,林正英的僵屍片就是所有僵屍片的集大成者。從林正英的第一部靈幻片《僵屍先生》開始,他便已經奠定了僵屍片這一恐怖類型片的所有的程式。久而久之,這種模式開始形成一定的定式,它們開始出現在一切的僵屍片中,而以後所出現的那些僵屍片隻不過是故事情節上的稍加改變,而其中的元素和成規卻是在繼續承襲《僵屍先生》。正是因為後來的僵屍片中這種類型元素和成規的反複出現,使得觀眾產生了審美疲勞,所以如果沒有新的元素加入,那僵屍片就不能再給觀眾帶來新鮮感,那麼它也就會慢慢的退出曆史舞台。進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僵屍片中的類型元素的用盡,才是僵屍片走向末路的一個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