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舌尖上的文化認同(1 / 2)

舌尖上的文化認同

熒屏廣角

作者:任佳

2012年,一部紀錄片在央視一套的非黃金時段播出卻獲得了極高的收視率,被稱為“中國紀錄片發展史上裏程碑式的事件”,被認為是“紀錄片回歸大眾視野的標誌”,這部紀錄片就是央視紀錄片頻道製作的《舌尖上的中國》。

央視紀錄片頻道自2011年開播以來,各方的擔憂、疑慮湧現:在與電視劇、綜藝節目的競爭中,紀錄片是否能走入新天地?央視記錄頻道總監劉文用三組數字介紹了紀錄頻道開播以米的變化:“記錄頻道開播第一年的收視份額增長翻兩番,第二年收視份額增長繼續翻一番;紀錄頻道在隻接受高端品牌形象廣告投放的前提下,2012年實現了2個億的額度,2013年簽約額度再翻一番,達到4億;央視綜合頻道《魅力紀錄》開播後,播出的第一部原創紀錄片便是《舌尖上的中國》。”

《舌尖上的中國》自2012年5月首播以來,引發觀影熱潮,已譯製成9種語言,發行到了全世界的27個國家和地區。其中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主要在於其對大眾文化的回歸、對中華文化的傳播以及對電視文化的求索。

一、大眾文化的回歸

大眾文化不是消費而是文化,無論怎樣工業化,都不能僅“根據商品的買賣來進行差強人意的摧述”,這為紀錄片如何進行大眾文化的傳播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我國,紀錄片大多針對精英文化,如紀錄頻道製作的《故宮》《薩滿》《大國崛起》《京劇》等。《舌尖上的中國》(以下簡稱《舌尖》)將“小眾”引入大眾,將“民以食為天”的概念搬上屏幕,沒有以菜係分類傳統方式展開,而是采集了從城市到村落的動人廚房故事。

《舌尖》分七集,以“食材、主食、轉化、儲藏、烹飪、調和、生態”七個主題講述了地域與生存環境各不相同的中國人各自的飲食習慣,總導演陳曉卿在《舌尖》討論會曾這樣闡述創作理念:“一切為了觀眾,一切為了展示美食的質感和美感,我們抱著學習的態度,學習國外的敘事風格,用最淺顯的敘述話語講述故事,信息量要大,而且要通俗。”

“該片既不同於走技術路線、宏大敘事的《故宮》,也不同於專注於食物烹飪方法的其他美食節目,更不同與純粹科普性質的節目。《舌尖》堅持去繁化簡,避開大而全的敘述方式,更多采用國外紀錄片的記錄手法,以原汁原味的食材為主,通過客觀還原和展示食材生長、采集、加工的過程,以簡潔流暢的畫麵、簡練有力的旁白,呈現出事物最原始的狀態。”在視角上,《舌尖》采用了小人物的視角,通過普通人物的故事打動觀眾。例如,在第一集《自然的饋贈》中,展現了香格裏拉的卓瑪一家采摘鬆茸的過程,鏡頭中“尋找鬆茸采摘鬆茸回填菌坑”的過程反映名貴食材背後藏民們付出的艱辛勞動。

二、 中華文化的傳播

馬歇爾·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即訊息”,電視作為大眾文化的傳播媒介,對文化訊息的傳播有重要作用。從美食故事中傳遞出中華文化,是《舌尖》熱播的又一原因。

《舌尖》的觀眾不局限於中國觀眾,解說詞中的“中國”這一第三人稱的敘述是直接表現,例如,在第七集《我們的田野》的結語中,解說詞這樣表述:“不同地域的中國人,運用各自的智慧,適度、巧妙地利用自然,獲得質樸的美味的食物。能把對土地的眷戀和對上天的敬仰,如此密切係於一心的唯有農耕民族。一位作家這樣描述中國人淳樸的生命觀 他們在埋頭種地和低頭吃飯時,總不會忘記抬頭看一看天。”紀錄片把“中國人'’變為敘述中的第三人稱,旁白以客觀、冷靜的腔調對之進行評價,異文化觀眾的存在就很明顯了。

《舌尖》中,不僅傳達中國人“民以食為天”的尊崇,更蘊藏了中國人的文化與智慧。第三集《轉化的靈感》開場白中,“在吃的法則裏,風味重於一切,中國人從來沒有把自己束縛在一張乏味的食品清單上。人們懷著對事物的理解,在不斷地嚐試中尋求著轉化的靈感”。這段話表麵講食物,實質上卻蘊藏著中國人經世致用的哲思,其中所表現客觀、不帶政治意味的普世價值也是《舌尖》能共打動不同民族、地域甚至國籍的觀眾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