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中的滲透作用
影視教育
作者:呂文嬌
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中,通過觀賞電影米提升語言能力、語用能力、非語言交際能力以及感受目標語民族的價值觀是電影滲透作用的具體體現,也是本文論述的切人點。
一、語言能力的培養
利用電影有意識地進行英語學習,非常有利於提升一個人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是因為電影語言發音不僅標準、地道,還具有語調的運用範圍、英語重讀音和非重讀音相間的節奏、語調的語義功能、詞重音和句重音的特點及變化等語音知識。電影語言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人的語感,若有意識地進行模仿、反複訓練,那麼英語語流的節奏、重音、語調都更加的規範、標準,最終實現發音標準化的提升。同時,電影還會讓人學會一些俚語、固定短句的用法以及它們背後深層次的文化因素。
例如在影片《Gone xviththe Wind》中,斯嘉麗和瑞德帶著女兒散步時遇到幾個貴婦人,斯嘉麗厭惡她們,形容她們是dragon of the oldguard in this town;在《TheProposal》中,女上司馬格瑞特的下屬因其為人嚴苛稱她是dragonlady。Dragon的中文意思是龍,而龍是中國人的圖騰,是富貴、吉祥的象征。但在上述的兩個例子中,Dragon是一個貶義詞,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怪物,是災難、不祥的象征。總之,英語單詞的本意和翻譯後詞義可能存在較大的差別,而電影能直觀、直接地在具體場景中表現出這種差異,使觀影人能真正掌握到詞彙的用法,進一步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二、語用能力的培養
跨文化交際對語用能力要求較高,語用能力包括基本的語言能力和社會文化語言能力。與語言能力相比,社會文化語言能力更考驗一個人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受風俗習慣、文化背景的影響,社會文化語言差別較大。比如在打招呼、恭維、邀請、道謝、道別、讚揚和道歉等人際交往中,英語更加的直接、自信,而漢語就要委婉、內斂很多。社會文化語言能力薄弱的具體表現是容易發生母語語言規則遷移導致的錯誤。筆者曾在某大廳遇到一個需要辦理相關業務外籍人士,外籍人士為了表示對接待員的感謝,說“Youare so sweet”,接待員回答說,“No- -”,外籍人士笑著說,“You should say thank you”。營業人員說“no”應該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是中國人自謙、內斂的表現,但在英語語境中是語體欠缺的一種表現。在電影中,我們經常看到男士恭維女士時會說,Pretty、Gorgeous、Sexy、Lovely等,女士通常都會說“Thankyou”。當然這隻是最簡單的待人接物,在電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禁忌語、隱私、家庭成員稱謂等的語用差別,認識語言除了要注重意思的表達,還要契合語言的社會文化。總之,語言的形式是為交際服務的,通過交叉對比兩者之間的關係,不斷培養語用能力,確保在交際中語言形式得體,語言意思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