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分析林黛玉身上的自戀情結(1 / 2)

分析林黛玉身上的自戀情結

文化藝術

作者:吳小倩

作為“木石前盟”中與“美玉無瑕”相對應的“閬苑仙葩”一林黛玉的悲劇美和個性美是曹公刻畫的重點。黛玉的個性美也是黛玉擁有眾多黛迷的資本,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她的這種個性美中也存在著某種不足,或可以說是缺陷,甚至有人認為是一種扭曲。這就是黛玉性格裏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自戀情結,這種情結在中國封建時代那些多才多藝、美麗動人的貴族少女身上尤為明顯。

“自戀情結”這一詞源於古希臘一個憂傷的神話傳說,美少年納西斯為諸多自然女神所愛慕,而他卻始終回避。回聲女神厄科深深地為他所迷戀,誰知納西斯並不為所動。最後回聲女神在苦苦的單相思中憔悴而死。眾自然女神決心要為厄科複仇,她們使納西斯愛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影子,從此他每天都到水邊自顧其影,最後也和厄科一樣因相思而死。“奧地利醫學家弗洛伊德在1914年把這種嚴重的‘納西斯情結’稱為‘自戀症’。”

“現代心理學的實驗表明,這種自戀情結在每個人身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尤其是聰明、貌美、才華出眾的少女身上則更為嚴重一些。這種少女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和細膩的敏銳主觀感受,因而也能夠自覺地回視自我,並由這種回視看到自己的出眾,進而發展到孤芳自賞,表現出多愁善感、愛潔成癖、孤高冷漠、蔑視他人等性格特征,其強烈的自尊心稍有不被滿足,便會產生強烈的受傷感,不能自控地向他人傳遞這種創傷感,形成“自戀人格”。具有這種自戀性人格的人,與他人交往困難,易造成人際關係的不和諧,給自己和他人的生活罩上不愉快的陰影,也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林黛玉的自戀性格所表現出的自戀情結就如她的眼淚一樣,伴隨著從她出場一直到悲劇地結束,貫穿著整個小說。下麵我們將從兩個方麵來分析林黛玉的自戀情結。

一、從小說中的詩詞來分析其自戀情結

《詩·大序》雲:“詩者,誌之所之也;在心為誌,發言為詩歌,情動於中而行於言。”陸機在《文賦》中也說“詩緣情而綺糜”。在《紅樓夢》這部小說中,曹雪芹向我們展示了大觀園裏各人物的詩情才藝,因此,詩歌也就是我們探索人物命運及性格的重要線索。而作為大觀園裏被公認為最靈秀、最聰慧、最有才情的女一號 林黛玉,她的這些特點,一表現於情,一表現於詩。故而,詩歌對展示林黛玉的性格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黛玉的自戀情結也突出地表現在她的詩歌創作中。

黛玉所創作的詩歌中大家最耳熟能詳的便是《葬花吟》,這首詩歌也是最能體現黛玉自戀情結的。《葬花吟》因而也被稱為是一首自戀之歌,它淒婉的唱出了黛玉的自尊自愛、自憐自強的癡情。《葬花吟》是在《紅樓夢》第二十七回,黛玉初人大觀園時所作。詩中有“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如此兩句發問。麵對著滿眼的落紅,黛玉不禁從肺腑中發出一聲歎息或是一句發問“紅消香斷有誰憐”。此處正是黛玉以花自比,黛玉生在花朝,即農曆二月十二日,與百花同生日。她可不是那一朵最嬌美可愛的花嗎?她是花的精英,花的香魂。在這首詩中黛玉詠花、憐花、戀花。細細品味這首詩會發現裏麵有一對心心相印的戀人,一個是花,即“爾”;一個是葬花人,即“儂”,也就是黛玉自己。“爾今死去儂收葬”,爾就是你,儂就是我。憐誰?誰憐?不就不言而U俞了嗎?花和葬花人互相憐惜。其實,這明媚鮮豔的花,正是喻指黛玉;這“憐春鬧春”的葬花人不是黛玉又是誰呢?故而,依戀著花,花也戀著儂。正如明代才女馮小青的詩所言:“卿須憐我我憐卿”,此實乃是黛玉自戀而已。隻不過黛玉的這種自戀不同於西方神話納西斯單純的對自己美貌的自戀,黛玉的這種自戀是一種純情的自戀、人格的自戀。因而她表現出了鮮明的自我意識、獨特的自我追求和憂傷的“自戀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