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產生這個作用呢? 我先講個例子。我在全美50強的企業工作過,當時我的職務是北美市場總監。在那段時間,我發現一種有趣的現象:一個市場總監有沒有希望被提拔為副總,竟然取決於別人的討論。當時我覺得挺逗的,但是細想一下,確實有道理。
如果你是這家公司的市場總監,當你不在的時候,沒有其他高管在討論你,那你的仕途是沒有希望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作為大公司的高管,你的職業生涯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被決定的呢?應該是當你不在的時候,由別人的討論決定的。高層想提拔你,這種決定不是當著你的麵馬上作出的,而是在你不在場的時候,背後決定的。如果背後沒有人討論你、尊重你,你是沒有希望被提拔的。
做品牌也一樣,如果沒有人議論這個品牌、尊重這個品牌,它要成為名牌是很難的。
在以往的社會裏,由於通信手段的限製,人們相互溝通的成本很高,加上距離比較大,所以品牌的傳播效應比較差。進入21世紀以後,隨著科技、網絡的發展,我們進入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紀。我們隨時可以跟很多人進行溝通。
手機、電子郵件、MSN、facebook、微博、網站等,我們有各種各樣的溝通方式。現在,我們想在一天之內讓1000萬人知道一個信息,不是難事。單是微博就可以在一瞬間讓幾百萬人知道某個消息。這在以前是很難的,傳統的電視媒體也不能保證在短時間內讓1000萬人同時知道某個信息。
但是現在,你可以輕鬆做到。現在的社會結構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人們的溝通成本大幅度地降低,社會被分化成一個個有影響力的、以意見領袖為主的圈子。
以前是傳統媒體占優勢,比如說國家電視台,各省台、衛星台,或者報紙、雜誌等,它們決定了觀眾能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應該相信什麼、不應該相信什麼;它們是傳播意見、傳播觀點、傳播標準的平台。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在現在的社會裏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影響力中心”。
在微博上,很多意見領袖的“粉絲”超過100萬、500萬,甚至達到1000萬,這就是一些巨大的“影響力中心”。同時很多人博客的關注度也超過千萬。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我們的社會已經被分化成一個個傳播圈子。每個圈子的中心都是一個意見領袖,或者叫“專家”。
沿著第三代傳播學的思路,我們的傳播目的除了讓人們采取行動之外,還要激發他們不斷地向外傳播的欲望。我們可以把人簡單地分成意見領袖和非意見領袖,或者領導者與跟隨者。
在這裏,刺激傳播有幾種方式,我簡稱為“四級傳播模型”。
第一級是你對“粉絲”的傳播。也就是你對潛在客戶的傳播。
第二級是“粉絲”對“粉絲”的傳播。也就是當你不在的時候,客戶與客戶之間在傳播你、討論你。
第三級是專家對“粉絲”的傳播。你的“粉絲”當中可能有一些意見領袖,他們有自己的“粉絲”,所以你希望這些意見領袖能夠傳播你、討論你。
第四級是專家對專家的傳播。每一個專家都有“粉絲”,如果這些專家能夠聚在一起討論你、傳播你,那麼其威力是巨大的,因為這不僅是數量的傳播,還是權威感、信任度的傳播。
想象一下,如果我們能夠刺激專家跟專家之間發生討論,那我們是不是也能夠控製他們討論的內容呢?
這聽起來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但實際上很容易實現。因為專家和“粉絲”之間的討論內容(包括專家與專家的討論)是有一定主題的,並不是所有的內容他們都願意討論。所以,我們要有選擇性地釋放一些信息,這些信息必須是他們有興趣討論的。這樣他們的討論就會“預熱”我們的潛在客戶,讓這些客戶更容易找到我們,進入我們的營銷係統。
這個過程非常有意思!它讓“別人的討論”不斷地蔓延,在蔓延的過程中,它會影響到更多的潛在客戶,教育更多的潛在客戶。所以,當這些客戶進入你的營銷係統時,他們會更容易被抓潛和成交。
例如,克亞營銷已經做了3年了,這3年中我們從來沒有投廣告去宣傳自己,去宣傳克亞營銷品牌,但是我們至少影響了上百萬人的營銷思維。這裏麵有個非常重要的策略,就是我們能夠激發客戶去討論克亞營銷。
比如,我的博客上有段視頻,就是關於某個營銷專家和他的“粉絲”討論克亞營銷的。 我不認識這個專家,但是他在討論克亞營銷。為什麼?這一切不是偶然的,應該說,所有成功的背後都有一個秘訣。這裏的秘訣就是——有選擇性地釋放信息,要釋放有利於客戶去討論和傳播的信息;同時這些信息能夠幫助我們“預熱”潛在客戶,影響潛在客戶的購買標準。這是傳播機器要做的事,也是很深刻的東西,需要你仔細地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