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四級傳播模型(2)(2 / 2)

一、你對“粉絲”

第一級傳播是我們整個傳播的源頭,也是為了刺激下一級傳播。

傳統理論認為,我們應該不斷地放大信息源,以取得更大的傳播效應。但是我們不能僅滿足於此,我們要考慮到——客戶接收到了什麼,我們想讓他們怎麼做、采取什麼樣的行動。

二、“粉絲”對“粉絲”

第二級傳播有幾個特點:

● 傳播速度快。你不需要在場,就會有很多傳播在進行。

● 信任度高。一旦“粉絲”接受了你的思想,比如他從第三方那裏,從別的“粉絲”那裏接受了你的思想和標準,那麼這個客戶對你的信任度是相當高的,比你自己傳播後獲得的信任度都要高。因為第三方的傳播和討論是沒有銷售意圖的,所以客戶比較容易接受。

我們知道,信任度是影響成交最大的一個因素。如果客戶對你有足夠的信任度,那麼成交就很輕鬆了。所以,這一特點非常重要!

● 零成本傳播。隻要你釋放好信息,別人就會自願地、自發地幫你傳播,所以你沒有任何的傳播成本。

三、專家對“粉絲”

這一級的傳播威力更大!專家本身就具有權威感,所以他的傳播既有信任度,又有權威感,而且“粉絲”接受的速度會更快。

比如,一個專家發了一段欣賞你、讚美你的評論,這肯定比你稱讚自己要好多了。別人對你大加稱讚,客戶不覺得有什麼奇怪,但是如果你自己也這麼做,就會有自吹自擂的嫌疑,別人也會覺得很別扭。

四、專家對專家

這一級的傳播更厲害了!它不僅讓更多的“粉絲”接受了你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它給了你一種“明星專家”的身份。如果專家都在討論你,那你肯定也是專家,否則他們為什麼要討論你呢!雖然這是一種假設,但這也是人的思維定勢。

假設你最欣賞的企業家是馬雲和牛根生,如果這兩個企業家在認真地討論某個人,那你肯定有興趣知道這個人;而且很可能,你會毫不猶豫地相信他倆的判斷。這種傳播會使我們的整個購買流程大大地縮短,因為這種信任的轉嫁過程是在潛意識裏進行的,所以它的威力非常大!

曾經有個營銷大腕問我:“克亞,在凱洛格商學院,科特勒教授告訴你們要聚焦。但你為什麼要對一些不屬於你的潛在客戶的群體進行傳播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雖然他們不是我的目標客戶,但是他們是我的一個重要的傳播渠道。他們的傳播行為,最終會影響到真正屬於我的客戶群。 試想一下,如果有3個不屬於我的目標客戶的人在討論我,影響我的一個潛在客戶,那麼這個客戶的決策心理會不會發生改變呢?

事實上,有很多人了解克亞營銷是因為別人的推薦,雖然那個“別人”不一定有能力成為我的客戶,但是他的傳播作用是很大的。

所以,傳統的聚焦理論是有局限性的。為什麼以前的專家老是強調聚焦呢?這跟整個社會的發展水平有關。

傳統媒體的資源有限,它在抓住人們的注意力的同時,也要耗費很大的傳播成本。比如你在電視台打廣告,如果你不聚焦某一類電視節目或者某一類人群,那你的廣告成本是巨大的,所以你必須聚焦。

另外,傳統的理論也沒有考慮到傳播的蝴蝶效應。 雖然某些“粉絲”不能成為你的客戶,但是他們最終影響到你的目標客戶群的概率是很大的,這不容忽視!

我跟一些做奢侈品的市場總監聊過,有時候他們的產品就是要營銷給那些買不起奢侈品的人。 比如,我問過寶馬的市場總監:“你們為什麼這樣營銷?”他說:“如果別人不知道這台車值20萬美元,那麼真正的客戶也不會掏錢買。他花20萬美元買車,就是因為別人知道這車值20萬美元啊!”

當然,在一定程度上我們還是需要聚焦。 我們聚焦什麼呢?我們要知道需要影響的對象是誰,然後通過別人來影響他的思維。這是一種間接的影響,它的威力非常大!

現在這種機會很多,因為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的宣傳成本相對較低,所以你需要思考:在你的市場中,哪些人不是你的客戶,但是隻要你的信息釋放得非常到位,非常好,他們仍然會傳播,而且會很興奮地傳播。如果你能借此影響到一些意見領袖,讓他們主動地為你傳播,那你的傳播效應就更大了。

總之,四級傳播模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要實現這個模型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內容。我們需要釋放內容,但是我們不能隨便釋放內容。我們需要控製釋放的內容,這些內容要有價值,要能引起“粉絲”和專家的討論、分享、傳播。

第二,機製。我們需要促成一些機製,讓“粉絲”和專家主動去討論和分享。

第三,彙總結果。

這3點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