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建議:第一,把客戶的成功案例進行彙編,然後發給其他客戶;第二,如果你在報紙上做過宣傳、采訪,你應該訂幾千份這種報紙,然後把它們發給客戶。這樣他們的感覺會很不一樣,因為這是刊登在真正的新聞紙上的,是實實在在的采訪。其實這不需要多少成本,1元1份,很便宜。
我經常收到朋友的電話:“克亞,明天晚上8點半,觀看湖南衛視,有我的采訪。”生活中有很多的幹擾,我怎麼可能總是準時去看呢?但是如果你把這些采訪錄下來,然後發給你的朋友,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
也就是說,你必須承擔起傳播的責任。客戶是不會整天關注你的,但是如果你主動把這些東西寄給他,效果就不一樣了。
2.結果彙總與放大
你在外麵所做的每一件事,你跟媒體的每一次互動,如果你都能夠還原本來的狀態,然後把它彙總、發布出去,威力是非常大的。
比如,我的導師接受過《紐約時報》的采訪,然後他買了這整版的報紙,和銷售信放在一起,寄給客戶,結果效果非常好!
這麼做有兩個作用。第一,客戶的注意力被吸引。本來你的銷售信可能會被客戶扔掉,但是現在他一看,有一份《紐約時報》,他可能就會看。第二,權威感。因為《紐約時報》的采訪,所以你在客戶心中多了一份受尊重和權威感。更重要的是,這會起到傳播的作用。
這就是我說的,要把媒體的合作通過你的傳播機器去放大。媒體的宣傳也是為了配合你的傳播機器,最終是傳播機器成就了你的公司品牌。因為它會不斷地傳播,並且範圍越來越大、越來越廣。
另外,你跟媒體的合作隻是一次性的。你們的活動搞得再久,一兩個星期也就結束了。但是人們每天要麵對的資訊是非常多的,包括紙媒、電視、互聯網等,所以你必須彙總。
你要把跟媒體之間的互動,通過傳播機器進一步放大;同時要把客戶的成功故事總結起來,製作得精良一點,然後傳給你的其他客戶。當然,你也可以發布在博客上,或者其他地方。這些做法的效果都是非常明顯的。
舉個例子,你寫了一封銷售信,然後你跟報紙談合作。 你說:“我買一個整版的廣告。”比如《新京報》的一個整版。接著你出10萬或20萬元的廣告費,同時你預訂20萬份這版報紙。這樣你就可以寄出這封銷售信了,因為上麵有《新京報》的抬頭,所以它的作用就不一樣。這裏麵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你仔細思考一下,就會明白其中的奧妙。
大部分人的廣告是沒有係統的,他們隻想做一次性的活動,然後再做一次,又做一次。這之間沒有任何關聯,沒有多米諾效應,非常浪費!但是如果你把一個媒體的活動,通過傳播機製去進一步放大,那麼它的多米諾效應就會很快呈現出來。
所以我建議,要把你所做的每一次宣傳,包括你跟“粉絲”的互動、你跟媒體的互動,隻要是對其他客戶有幫助的,你都應該以不同的形式——報告、書籍、視頻、圖片等,分享給更多的人。
你要明白傳播機器和其他宣傳之間的關係。傳播機器是你的信息彙總點和放大器,所有東西都應該彙總在這裏,然後自發地傳播。
很多時候,你隻需要促使它形成,而不需要花錢去建立很多組織。隻要這個機製能夠形成,它就會自動、自發地傳播。
你想,任何時候,你聚集了1000人、10000人,你隻要給他們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主張,這個主張就會自動傳播起來!如果你還有媒體的采訪或報道,那就更厲害了!
通過這種機製,你會發現,其實要公眾意識到——“哇,很多人在討論他們”,這不是一件難事。隻要你通過不同的形式做了3件事——比如視頻、報告、書等,然後你把這些事情彙總,再投入到傳播機器係統,就會產生更大的效應,就會有更多其他事情發生。
表演英語就是這麼推廣的。我們在不同的城市做活動,接著彙總到新浪,然後大眾就會覺得:“哇,原來表演英語有這麼多的活動啊!”
人的大腦對數量的判斷——比如這個東西是多還是少,是相對的。在很短的時間內,有幾件事情接連發生,你就會覺得很多。而且通過這個機製,會有更多的人議論你或者你的品牌,那麼相對而言,你就成了一個明星,或者你的公司成了一個品牌。
有一點我要強調,我們現在講的是“四級傳播”,所以你千萬不要直接地說:“嘿,看看,大家都在關注我、議論我,你們也應該這麼做。”
千萬不要這麼說,你應該很隨意地分享。比如你可以說:“前幾天,《山東日報》的記者采訪我,談到一些企業治理的問題。他們的問題很尖銳,但我作了一些解答,他們覺得很好。有空你們去看看吧。”
這種說法就很隨意。在意識層麵,你是給客戶一個很有價值的東西;但是在潛意識層麵,你得讓別人得出結論:“哇,原來這麼多人都在關注他。”你一定不能直接吹捧自己:“看,我就是明星,《山東日報》都來采訪我了。”這樣人家對你會有很大的抵觸情緒,因為沒有人喜歡別人牛哄哄的樣子。